4月26日,麻省理工学院(MIT)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在室内空间保持社交距离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保持6尺还是60尺,染疫风险都一样,戴着口罩也没有区别。

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及应用数学教授Martin Bazant和数学教授John W.M. Bush,共同研究了计算在室内感染新冠风险的算法,将相关变量都纳入了考量,比如停留时间长短、空气过滤及流通、免疫力、病毒变种,呼吸、饮食、说话、唱歌等呼吸道活动,得出了上述结论。

Martin Bazant和John W.M. Bush的研究报告,本周在学术期刊《国家科学院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刊登。他们质疑了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DC)及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防疫准则。

之所以有保持6尺社交距离的准则,是因为去年春天疫情爆发时,专家对于新冠病毒的认识是它主要通过打喷嚏或咳嗦时的飞沫传播,因此需要保持6尺社交距离来限制传播。但最新的研究证明,较轻的气溶胶液滴可以在空气中悬停更长的时间,在某些情况下,在室内保持6尺或60尺的距离,感染的风险是相同的。

他们认为,对室内人数制定上限的措施存在漏洞,因为20个人在室内聚集一分钟,可能大家都没事,但如果20个人连续数小时在同一室内空间,传播风险会显著上升。

Martin Bazant表示,保持6尺社交距离的准则,在民众都戴口罩时其实没有什么效果。6尺距离可以“大幅度降低”通过咳嗦或打喷嚏传播液滴的风险,但实际是,病毒在空中传播的范围非常大,人们戴着口罩时,呼吸的气体通常会往上走,飘落在房间的某个位置,并不是说只会飘落在6尺范围以内。

他表示,CDC和WHO都忽略了在室内停留时间长短这一重要变量,以及和确诊患者在室内同处时间越久,受到病毒传染的几率就相对提高。如果要降低室内的染疫风险,开窗户、开通风扇来保持空气流通很有效。

此次研究发现,戴口罩远比保持社交距离更能有效遏制病毒传播。研究还指出,许多场所在疫情期间被勒令暂时关闭,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在场地面积足够大,通风设备良好的场所,聚集时间的长短是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只限制人数,不限制时间才是防疫工作存在的盲点。

总结来说,对于限制病毒传播,重要的变量是:特定室内空间的人数,人群停留时间,人们是否佩戴了口罩,以及室内的通风情况。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