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过完新年回到澳洲,疫情开始,自此,再也没有回过北京。


从此和父母分别两地,以前每年都要往返十几趟,几乎每个月都能见面,所以即使出国,也并没有离家很远的感觉,这次确实不同,母亲腰疼一直没有治好,经常需要卧床。


父亲变化好大,头发也剃光了,在我印象中的形象已经变成了老年人。转眼已经快两年了,只能在视频中相见,不能在身边陪伴。

图片


有时会觉得自己非常不孝,我是独生子,却要移民离开家乡,弄的父母老无所依,亏欠他们太多。


母亲永远是那句话,我是让他们最放心的儿子,家庭和事业都很稳定。想起来,可能是母亲见不到我,自己安慰自己的话。

图片


每次父亲和母亲在视频中看到孙子孙女都是非常兴奋,就期待孩子们大声叫爷爷奶奶,这已经算是人生中最开心的事啦。这种在别人家庭里无比寻常的一幕,反而在他们生活里成了一种奢侈和难得。


真不知道我们出国的意义在哪,为啥要离开这么远。

图片


周三半夜九点我在床上接到母亲的电话,吓了一跳,为啥会夜晚通电话,莫非是有什么紧急状况,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电话里母亲告诉我老家的房子卖掉了,卖了几十万块钱,如果我需要用钱,就让我都拿过来用,还说她们手里还有一些钱……
原来半夜来电话就是告诉我这些,我都四十多了,在她心里我还是二十岁离家时的样子,瞬间眼眶就湿润了。

图片


表达想念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作为一个传统家庭影响的孩子,还是继承了父母很多的生活习惯。家庭幸福来源于家人团聚在一起,欢声笑语,一起劳动。做家务,做美食。我从小就和母亲学习做饭,初中就学会了包饺子,北方人的好多节气都离不开饺子。

图片


每次包饺子我都会支起手机,和母亲边视频聊天边干活。聊我的工作,聊我的生活,聊我的朋友,聊我的一切。我想让妈妈体会到我从她身上获得的家庭的快乐。这不光是一门手艺,一项劳动,更是父母赋予我寻找幸福的能力,也是让我一生受益的情感财富。


我能做的就是通过劳动表达对父母的依恋,让我从小感受到的家庭温暖能够继续传承下去。遇到任何困难,都会有家人作为避风港,让我可以任意驰骋。疫情能够阻断交通,却不能阻断亲情。期待带着孩子们早日和父母相见。

作者简介

韩瑞生,新东方教育集团澳大利亚分公司董事;澳大利亚社会经济文化交流集团董事长;澳大利亚教育学院董事;澳大利亚东北同乡会名誉会长;澳大利亚河北商会副会长;澳大利亚华人房产建筑协会理事。

后 记

我们小心翼翼,又满怀期待的留在家中,等待那个春天。我们戒掉了小炒和火锅,也失去了推杯换盏。我们困在世界各个角落,却依旧心心念着那一头,我们无法拥抱亲人,只能隔着屏幕互道平安。每一张口罩背后的面孔,在亲情面前如此的彷徨和不知所措,曾经那么近的亲人,却要表达最远的爱。如今,想念厨房的蒸气,想念阳台的天竺葵,甚至想念妈妈的埋怨,那稀松平常如今却异常奢侈。8月18日,澳大利亚著名侨领袁祖文先生与国内的父母视频,结束后将视频截图发在朋友圈,并感慨当下海外华人的困境。回不去的国,隔不断的爱,在疫情背景下显得弥足珍贵。寥寥数语却得到非常多朋友的点赞和回应,很多人感同身受,纷纷私信留言。袁先生受此启发:于是在澳大利亚ABC传媒旗下提供平台(华人瞰世界、这里是澳洲、微澳洲、澳中企业家俱乐部等微信公众号),以征文的形式,邀请世界各地有同样感受的朋友们,来分享疫情下分隔亲情和爱的故事,在讲述和交流中,涤荡心灵,祝福亲人。

近期,我们陆续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朋友的征文和视频,将按照先后顺序编辑刊发,以飨读者。同时也欢迎更多朋友们通过文字或者视频形式,分享、参与“疫情下的跨国亲情”这一话题。稿件一经采用,则意味着自动同意所有参与支持本次征文活动的媒体均有权转载。

鸣 谢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分享活动到目前为止得到以下媒体鼎力支持:(继续欢迎其他媒体参与支持):ABC传媒,今日悉尼,亿忆网,珀斯邮报,珀斯热线,非洲华侨新报,加拿大乐活网,CBRlife堪生活,堪培拉民族广播电台中华之声,加拿大《高度》传媒,凌永雄数码工作室,大洋传媒集团,澳洲一号传媒,澳华辣评周刊。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