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嘉宜问我, 我和LEO什么时候能回国?
她说她上初中以后有很多的好朋友LEO都还没有见过呢。嘉宜是我妹妹的女儿, 跟我儿子LEO一样大,都是14 岁。嘉宜生活在陕西, LEO 在英国伦敦出生长大, 但从前每年都带LEO回国, 他小时候还没有上学的时候,在其他季节回去过,大了就需要迁就上学的时间, 只能是夏天回去。去年没有成行, 今年也一样, 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
LEO 最近也问过我,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回中国?注意, 他用的是回这个词,他会说回中国, 回伦敦, 因为在他心里, 这两个地方都是家。
2020 年武汉封城的那天,我刚好从伦敦降落在重庆,转机飞西安 落地的时候知道武汉封城了,所以那个春节是我最近一次回国,当时没有带儿子,因为他要上学。
武汉封城了,全中国也建议的是那个春节不要聚会,不拜年,所以那20多天都是在家里的, 现在想起来,算是心里唯一的安慰吧。我回国的时候, 都还是回父母的家里住, 那20多天,我就算是陪了我爸爸20多天吧。妈妈在三年前去世,那时候没有疫情, 总算是赶回去送了最后一程。我近些年一直都有一个担心, 就是父母突然有病了而我离的这么远,但真的从来没有想到因为疫情, 居然不能回去送父亲最后一程, 这个痛会在心底一辈子的。
所以去年的回国的20多天里,天天在家,不能探亲访友,只是每天出去走走,其他的时间都在家里,爸爸知道我要回去,早早的就准备了很多的过年的年货, 像我爱吃的粉蒸肉,卤肉等等,天天在家里爸爸就忙着做饭, 我还曾经提过意见,说每天做的太多了,吃不完浪费,再就是我都长胖了,我说“怨”他, 爸爸还是天天做, 我弟弟晓东更了解我爸爸的心思, 说让我不要制止, 浪费了就浪费了吧,我一年只回去一两次, 他高兴啊!就让他做吧!我想想也就作罢。
我算是走的远,回去的次数多的,每年最少一次, 也有回去三次的,虽说回去三次可能都是因为生意的需要, 但哪怕是一周英国中国一个来回, 我都会回家乡去看看他们的。现在父母都不在了, 我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还有可爱的外甥女嘉宜,还有很多的亲戚朋友同学, 这些同学我每年回去都会跟他们聚会的,有小学或者中学大学的同学, 这些年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没有断了跟他们的联系。
疫情期间经常跟大家聊天, 也感谢科技的发达,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使我们在回不去的时候也能看见我们的家人和朋友,在疫情之初, 在英国的华人也积极捐款, 给国内购买防疫物资,后来英国的疫情严重的时候, 我也收到了好几个朋友从中国寄来的口罩等等物资。现在,随着各国疫苗接种率的提高,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开放回国的政策, 使我们海外华人可以回国跟亲人朋友团聚!
乡情是故乡的一餐饭,一杯茶,一通电话,一次聊天 一句问候,乡情, 还可以是我在这头,也能回去那头!
作者简介
顾晓红,陕西安康人,96年开始在英国生活,从事教育行业。在英国成家,有一个14岁的儿子。拥有个人公众号“Vicky在英国”,介绍英国的教育,文化,风土人情等等。
后 记
我们小心翼翼,又满怀期待的留在家中,等待那个春天。我们戒掉了小炒和火锅,也失去了推杯换盏。我们困在世界各个角落,却依旧心心念着那一头,我们无法拥抱亲人,只能隔着屏幕互道平安。每一张口罩背后的面孔,在亲情面前如此的彷徨和不知所措,曾经那么近的亲人,却要表达最远的爱。如今,想念厨房的蒸气,想念阳台的天竺葵,甚至想念妈妈的埋怨,那稀松平常如今却异常奢侈。8月18日,澳大利亚著名侨领袁祖文先生与国内的父母视频,结束后将视频截图发在朋友圈,并感慨当下海外华人的困境。回不去的国,隔不断的爱,在疫情背景下显得弥足珍贵。寥寥数语却得到非常多朋友的点赞和回应,很多人感同身受,纷纷私信留言。袁先生受此启发:于是在澳大利亚ABC传媒旗下提供平台(华人瞰世界、这里是澳洲、微澳洲、澳中企业家俱乐部等微信公众号),以征文的形式,邀请世界各地有同样感受的朋友们,来分享疫情下分隔亲情和爱的故事,在讲述和交流中,涤荡心灵,祝福亲人。
近期,我们陆续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朋友的征文和视频,将按照先后顺序编辑刊发,以飨读者。同时也欢迎更多朋友们通过文字或者视频形式,分享、参与“疫情下的跨国亲情”这一话题。稿件一经采用,则意味着自动同意所有参与支持本次征文活动的媒体均有权转载。
鸣 谢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分享活动到目前为止得到以下媒体鼎力支持:(继续欢迎其他媒体参与支持):ABC传媒,今日悉尼,亿忆网,珀斯邮报,珀斯热线,非洲华侨新报,加拿大乐活网,CBRlife堪生活,堪培拉民族广播电台中华之声,加拿大《高度》传媒,凌永雄数码工作室,大洋传媒集团,澳洲一号传媒,澳华辣评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