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indy获得终身成就奖,Cindy是谁呢?

疫情近两年了。2021年10月中,秋雨绵绵。温哥华品茶读书好时节。

查阅Youtube时,偶尔发现RBC皇家银行一年一度的盛典。Youtube记载2019年,一位名叫Cindy的女士(华裔)得到当年某协会“终身成就奖”。我不认识这位Cindy女士,虽然,我已经在温哥华生活了17年。

Youtube中,主持颁奖者是华裔面孔,都用流利的英语。台下端坐数百人,身着正装,很尊敬地望着台上。

首先播放Cindy的小视频。她用华语介绍自己的工作,一步一步地,如何成为加拿大知名的企业家。她的华语带有少许福建腔,让我怀疑她来自闽南。小视频完结,皇家银行VP隆重引Cindy到台上。台下掌声四起。

Cindy开始用英语讲话。她的英语很流利,句子简单,很容易理解。其中有几处,让我和太太感动。因为感同身受的经历吧。她说:初到温哥华,找工作非常不容易。

“40年前,我从台湾来到温哥华。我想找工作养活自己,四处找工作。持续找工作6个月,才有一个洗碗工的面试机会。面试后,那位HR说:您没有加拿大本地工作经验,我们不便聘用您”。

“没有加拿大的本地工作经验”。十几年前,我们新移民找工作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此深刻,让我们终身难忘吧。

当时,萦绕在我头脑的问题是:没有加拿大本地经验,找不到工作。但是,如果没有最初步的工作,本地经验又从哪里获得呢?

Cindy继续用英语讲述自己的经历:“那时,觉得一旦这个机会放弃了,我就得回台湾了吧。于是,我对HR说:麻烦您给我介绍一个获得经验的工作机会,哪怕不拿工资,我也会认真工作的。”

听到这里,我和太太禁不住动容了。是的,十多年前,我们也是如此绝望地。“请给我们机会,哪怕不要工钱,也行。”

Youtube还在进行。视频中的Cindy继续她的故事:“那位HR很惊讶,说一定帮忙。几天后,我得到一份工作,是会计记帐员,每小时5元。”说到这儿,Cindy开心地笑了。那是她在加拿大的第一份工作。

Cindy是谁呢?嗯,她就是“大统华”的创始人。BC省最大的华人超市。可以说,温哥华华人们的快乐生活,与大统华密不可分啊。

二、温哥华的那些华人前辈们

看完大统华创始人Cindy的故事,Youtube又蹦出另一个“终身成就奖”。这位前辈名叫Robert Lee,非常著名的慈善家。UBC大学有一座商学院大楼,以他的名字命名。还有一橦宏伟的校友楼建筑,也以他的名字命名的。Robert Lee是来自广东的第二代移民,地产业的传奇人物,温哥华的华人骄傲。

令人奇怪的是:我对大统货Cindy完全不知晓,对Robert Lee先生也不熟悉。他们是温哥华顶顶出名的华裔杰出人士,我在温哥华生活了17年,却非常陌生。我有些汗颜了……这中间是断层吗?

中国大陆移民温哥华,始于1980年代吧?后来,90年代,2000年代,大陆移民渐渐增加。传统说法是:80年代以前的华人移民,称为“老侨”;80年代之后称为“新侨”。无论老侨新侨,都是华裔,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是孔子孟子,是李白杜甫苏东坡,是粤菜川菜闽南菜上海菜。

令人奇怪的是:温哥华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园。那么,对于家里的前辈先贤,我们竟然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这是何等的怪异呢?

前几天我和太太驾车去BC省东部,到小镇Nelson看枫叶。吸引我们来自朋友的传言:那是一座艺术小镇,嘻皮士小镇。小镇距温哥华630多公里。中途停歇,在一个仅有几百人的衰落村子,发现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走进去阅读,知道这个镇当年是繁华的,是淘金潮的重镇。博物馆里陈列一些书,我看见书中两个亚裔面孔。一张面孔是年青的日本妈妈和小孩子,笑靥如花的,拍摄于1943年左右的集中营;另一张在面孔是清朝时的华人,可能拍摄于1940年代的唐人街。我买下两本书中途阅读。啊呀,这位先生姓叶,是温哥华第一批华人移民最最富有的商人。顺着阅读时,一卷温哥华的华裔历史扑面而来,读时禁不住泪流满面了。

此书是一位加拿大女士写的,英文版,印数好像不多。书中记述着美国加州淘金潮,大清朝没落时民不聊生,大批广东人士来到美国,后又来到温哥华。他们承受着各种不公平待遇,帮助加拿大修建铁路。最艰难最危险的工作,由华人承建。其它族裔每天2.5加元,华人1加元,还得购买公司指定的高价商品和工具…史称:横跨加拿大的铁路,每英里死亡三人或四人,绝大部分是华人。铁路完成后,马上开除所有华工,驱赶回中国…不公平的法案一一来临,人头税从每人50元,不断上涨至500元。500元是什么呢?书中说:当时500元可以购买两套物业!

后来的后来,孙中山到温哥华,中华会馆和洪门会热情组织资金,支持革命。后来的后来,华人参加一战二战,立下战功,受到加拿大尊敬。退伍华人游说加拿大国会,终于华人有了选举权。

叶先生在温哥华,商业非常成功。他为中国家乡捐建学校,在温哥华捐建华人医院,捐助各种文化慈善机构。叶先生享年80余岁,有24个子女,80几个孙辈。子孙中有加拿大第一位华裔律师,第一位华裔会计师,三个孙儿以华裔身份参军。他们那几代华裔,在中国最最艰难,中国人地位最最低下时,在温哥华生存下来,也为后来的华裔建立了根基。

多么好的书啊。为什么只有英文版的呢?我想把它翻译出来,让我们这些后来人知道。懂得自己的华裔先辈们,在温哥华就有一种身份认同了,如此,温哥华就真正是我们的第二家园了。如此,我们就不再是浪子。

三、温哥华是我们的家吗?

第一代移民仿佛都有一种迷思。我是哪儿的人?比如,我会问:我是成都人?还是温哥华人?

在温哥华见到其它大陆移民时,我是成都人;在美国在欧洲旅行,我是温哥华人,祖籍是中国。

问题是:在哪一天,我内心认可自己不再是新移民?内心认可自己的家在温哥华,而不是成都了?

温哥华是我的家园。发生在哪一天?有明确的界线吗?我的感觉是,如果一定要在某天,明确地划分界线,认定温哥华是自己的家。这一天是在儿子接受UBC商学院录取通知书那一天。那一天,我和太太感觉到,身上所有的担子都飞走了。太太说:我们移民温哥华是正确的选择。

我们移民温哥华14年后,石头终于落地了?幸福来得太晚了吧?我想这种感受有普遍意义:好友们都有这样的感觉。

王阿姨的儿子确定上UBC计算机学院,她脸上的幸福是光彩照人的。Helen女儿决定去东部蒙特利尔大学读心理学人工智能时,Jenny女儿去多伦多大学学习AI…我们的下一代有了很好的前景,在温哥华这许多年的努力之后,我们看到第一个果实了。

在这一刻,我们的心有所属。我们的内心归属于温哥华了。然后,生活发生变化了。

我们有时间(有心情)开始新的生活:温哥华哪一家川菜的回锅肉最好?哪一家火锅最正宗?哪一家的皇帝蟹火候最佳?哪一家希腊菜最有风味?哪一家日料最鲜,他们家的日本酒是不是最新出炉的?….

是的,25年前我们在成都,听说一家新鲜的饭庄,马上相约,各自开着夏利车或奥托车,去尝鲜。在温哥华,当我们关心这些本地饭庄,开始劈材喂马关心蔬菜时,我们的内心就安宁了,心就找到家了。此时,温哥华那些美好的事物,一一呈现出来。

但是,我们在温哥华的文化根源还没有找到。衣食住行满足后,我们仍然内心寂寞。不是思乡式寂寞。故乡是回不去了,我们需要新的文化确定归属。

这是不容易的过程。对于第一代移民,总有两个家。一个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家,是梦中的家;一个是现实的家,这个家在温哥华,这个家我们是第一代开创者。

某一天,移民多年以后,我们终于放慢步伐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我们不再急于赶路。此时,静心品茶,阅读温哥华那些华人先辈们,把他们的历史和我们联为一起,再向前把他们的历史与加拿大历史相连,与世界相连。

这是多么美好的国家?如此宽容,如此善良;世纪恩仇在此融化,各种族裔和睦为邻。

《诗经》里的乐土,于此也。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