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在素里一所中学操场发生了凶杀案,当时,电视新闻记者采访了附近邻居,想要了解有没有破案的蛛丝马迹。

有个女邻居在镜头前却先绕开问题,无奈地说,她想搬家很久了,因为她家旁边的这所学校,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有年轻人在那里吵闹滋事,不知是喝酒还是吸毒,有几次她出去喝止,还被恐吓。之后她给了结论说:“会发生命案,是迟早的事。”

这个女邻居的抱怨,其实也说明学区房存在的隐忧。很多人移民加拿大,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加拿大的教育制度好”;但来到加拿大后,却又一心想买学区(school zone)附近的房子(即所‘学区房’),最好是排名前面的学校,买不了房,哪怕租房也要租在学区附近。想着每天在读书声中生活,感觉上就有了文化涵养。但学区房真的是好到无可挑剔吗?

Photo by Element5 Digital / Unsplash

(有人认为,只有名校附近才算学区房,但‘名校’的定义为何,也很难有标准,因此,这里的学区,泛指一般的学校,没有特别指涉。)

■有孩家庭爱学区房

坦白说,住处附近有学校,究竟是好是坏,没有标准答案,只能够说,一切取决于个人取向及家庭需要。

理论上,有孩子的家庭、有生育计划的夫妇,因为自家孩子是“受惠者”,所以都是不介意甚至乐于见到学校就在住家附近的群体。

不过,凡事一体两面,附近是学校,对某些家庭来说可以是最完美的,但对某些家庭来说也可能是最可怕的噩梦。

学区房的好处,我们可以举出一长串,例如每天可以步行上下学,不用家长驾车接送或乘坐校巴,节省不少通勤时间及金钱。

Photo by Erika Fletcher / Unsplash

如果是在名校附近更好,不但孩子可以入读,从房地产投资角度来看,日后要卖房,靠近名校是一大卖点,有机会更多潜在买家争抢,卖得更好价钱。

另外,为了学童安全,警方亦会在校区加强巡逻及执法,打击在校区超速驾驶、不遵守“停”牌、不在校巴四周停车等违规行为。警察出现更频密,除了道路较安全,社区治安也较好。

■学区房可能的问题

不过,住在学校附近也有一些潜在的缺点。

首先就是声浪,举凡学校上课的钟声;休息时学生嬉戏的叫嚣声;学校户外喇叭高峰的广播声;上学与放学期间校巴及家长汽车发出的声音等,只要school day一定出现。

其次,上下学时,学校外面多半会有车龙,还有接送子女的家长,把汽车停泊在街边,都令附近街道变得水泄不通。加上这些时间过路行人较多,要驶过十字路口,会比平时花上更多等候时间。

虽然学校运作的日子,扣掉周末、圣诞、新年、寒暑假和各种国定假日,只有200天左右,但若学校借出场地供社区团体在晚间或周末举办活动,附近民居的生活亦免不了受到影响,例如噪音、灯光、汽车流量、陌生人进出区内等。

Jumps
Photo by Zachary Nelson / Unsplash

另一方面,学生放学后可能会在校外流连聚集,很多学校的操场是开放式,外人进入不难,就造成了本文开头提到情况,吸引年轻人(不一定是该校学生)进入校内搞事。

有学生课馀吸烟吃东西,将饮料瓶、食品包装和烟头四处乱扔;步行上下学的学生,也有机会踏入别人的物业范围,或不小心践踏人家种植在前园的花卉。

■学校排名不是唯一

本地地产经纪李海晴表示,中国人对学区房的认知是,只要“对应”一所学校(孩子将来会被分配入读的),就是该校的学区房。由于私校是没有学区划分,因此,所谓学区房指的是公校。

根据某学校在(菲沙研究所每年的排行榜)的排名,来认定这学区房的价值,这就是中国人意义上的学区房。至于建不建议客人购买学区房,完全看客户的需求。

另一个地产经纪袁贺生坦承,“学区房”其实是一种销售手段,排名好的学校反映出的是当地社区的“社经地位”,“至于谁是鸡,谁是蛋,先有这群人才有这个学校的地位; 或是先有这学校的好,才吸引社经地位高的人来,很难说。”

而依据菲沙研究所的排名,公校的成绩又是起起落落,袁贺生举北本拿比(Burnaby North)中学为例,7、8年前该学校还是本拿比第一,这几年就掉下来了。”

袁贺生说:“如果我的客户很在意学区房,我会告诉坦白他这个学校的排名,供他参考;但会提醒,学校排名不该是唯一甚至重要的标准。”

文/北美报告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