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海,闻名遐迩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步中国其他城市之后尘,近日遭遇了疫情封城,举世震惊。这里的市民封城的日子过得如何?《高度》传媒分两次全球首发教书匠一莎的《上海封城日记》。TA以娓娓道来的笔触写出了封城这些天上海浦西市民的酸甜苦辣。

浦西封城第一天:偷得浮生半日闲

2022年4月1日

今天轮到浦西上场打下半场了。恰逢“愚人节”,也是“哥哥”(张国荣)去世第19个祭日。网上铺天盖地的是怀念“哥哥”的言论以及上传的“哥哥”老唱片和经典影片。

微信朋友圈则大多在晒冰箱里储存的食物和餐桌上的菜肴,甚至有人上传“鸳鸯火锅”,隐喻浦东浦西轮流封控,一片喜气洋洋,毕竟不上班还拿工资真是天上掉馅饼,人人有份。当然,工作还是要在线上完成。拿学校来说,课程全部改为线上,大学还好,学生能自觉完成听课和作业,但中小学就难了,特别是家有二宝或三宝的家长,与“神兽”整天24小时的相处一屋把家长弄的手忙脚乱,一地鸡毛。不过,如此被动的“亲子”活动也让大多数父亲完成了一次“爸爸去哪里了”的“华丽”转型。

3月27日,上海市政府发布通告,以黄浦江为界,采取“半城”轮流封控模式。得到通知的第二天,我特意上街观察,看看有无啥特别的不同或异常。走进一家华润万家超市,货架上满满当当,价格一如往常,唯有海鲜和禽肉柜面,余货不多了。售货员告知,货已基本售完,暂不再进货,以免“封闭”后产生损失。我买了速冻饺子后迅速撤离,因为该超市不再执行此前的电子自动测温,而是改用扫描每个人的二维码,一旦发现有人阳性,同一时间段进入商场者就是密接者,随即疾控中心通知到人,拉去指定宾馆隔离。

Monday early morning in Shanghai featuring 3 iconic buildings of this vibrant city.
Photo by Road Trip with Raj / Unsplash

出来后,我想顺路去买些熟食,走到一家“向天歌”熟食店,但赫然发现橱窗玻璃上贴一通知——“营业时间改为每天下午6点—8点”,而之前都是上午10点至晚上8点。未果,只好克制住“食欲”往回走。随后在自家小区附近看到“凯司令”面包房门前拉起了警戒线,有些困惑,随上前一探究竟,原来也是更改了营业时间。有了万家超市的亲身体验,我决定不再去需要扫二维码的超市,以免“挂彩”。我暗自思衬,总不能在防疫战的“总攻”还未打响前就提前撤离“战场”。

街面上冷冷清清,少有车辆和行人,这倒是我喜欢的清净模样。价廉物美的清美超市和比宜德门前人头攒动,他们基本上都是不会使用手机APP在网上购物的老人。隔壁爷叔和邻家姆妈大包小包提着各式各样的货物,仿佛是春节前的大购买。此时此刻,我好像发现了男人的力量“魅力”——手提肩扛,脚底生风,好生了得。再低头看看我的小袋子,只有一包饺子,二小袋牛肉包子。嗟叹之余,拍照给好友Gaga求安慰。Gaga回复:“他们吃的也多”。我阅后大笑,随之释然。我又随手拍了路边盛开的红梅和垂丝海棠发给Gaga,Gaga回复“勿要出去轧闹猛”。嘻嘻……赶紧回家!

29日和30日,我继续外出“考察”,在开放式蔬菜店买了一颗大白菜和二根西葫芦,菜价没有涨,卖家有良心。又去百果园看看,货架上的水果也已经寥寥无几,买了六只苹果,但价格明显上涨了大约10%。售货员告诉我,明天只接线上的单子了,街道通知31日关门。第二天一早,我正起床时,看到学生发送来的蔬菜包录像。Leo一大早去了大菜场,排队抢买了大白菜,快餐面和生菜等,挂在我家大门门把上,并喷洒了消毒水后离去。我开门拿了蔬菜包和快餐面,甚是感动!想起通知上说是四天的封控,我的食物够了,称得上丰裕。

今天,我静下心来,一边读书一边听着克罗地亚大提琴手豪瑟的《第二圆舞曲》。楼下的玉兰花开了,正对着我家的阳台,恣意怒放。“闲看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这不正是我所喜欢的生活吗?!

This shot was done from the rooftop of Jin Mao Tower, 23rd tallest building in the world, after its successful conquest.
Photo by Denys Nevozhai / Unsplash

浦西封城第二天:西线无战事?

2022年4月2日

昨天是浦西封闭后全员核酸测试的第一天,因为我申请了特殊人群组,早上7:30就有大白登门核酸。这是我的“处女”核酸,因此我手机没有下载“健康云”,更无核酸码。大白是我们街道医疗站的护士,非常耐心地帮助我下载软件,验证登录,申请核酸码。然后我在大白的指令下张大嘴巴,屏住呼吸,成功取样。由于取样早,我的核酸检测结果当天晚上就出来了,ORF1a/b阴性,N基因阴性。乌拉,西线无战事。我睡了一个安逸觉,一夜无梦。

早上醒来后,发现好几个朋友发来链接,说可以点击查询小区或附近的“羊”(对阳性患者的一种戏谑指称)有几只,离你有多远。这一点击不得了,我家附近2公里内有215只“羊”,离我最近的“羊”只有60米。我的心脏突突地猛跳了几下,太阳穴附近的血管也一下子鼓胀起来。我因为属过敏性体质,没有打疫苗。从香港的经验看,重病和死亡人数最多的是没有注射过疫苗的老年人。怎么办?沉思半小时后,我想起心理学上的一个最简单的放松方法——转移法。于是我开始线上与研究生讨论论文框架、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撰写、与出版社微信沟通,讨论出版审查进展等。忙忙碌碌的大半天使我暂时抑制了负面新闻所产生的刺激反应,但手机上连续的“叮咚叮咚”声还是把我从平静的状态拉回到手机微信界面。

This photo of Wukang Mansion, SH, was taken at the crossroad of Huaihai Middle Road and Wukang Road. The filter made it so nostalgic, plus the yellow cab that ran into the lens.
Photo by Harry Jing / Unsplash

“金山婴幼儿隔离点”、“上海市妇联回应婴幼儿被单独隔离问题”、“我就是那个母亲,我可以提供小孩被要求单独隔离的证据”“上海养老院机构出现上百人感染新冠,并有人死亡”、“上海第二家老年护理医院发生院内感染”等等,我的心又一次揪起来。记得儿子2岁时,我带他在沪上第一百货购物,不知咋地,他突然被一阵人潮给卷了个无影无踪。当时我的心脏一下子就紧了起来,脑子一片空白。我的身体告诉我,我快死了。我发疯地喊叫,寻找,谢天谢地,我在50米外找到了儿子。我紧紧地搂住儿子,眼泪哗啦啦地流下来。小孩子怎么能离开父母亲的视线和照顾?一刻也不能!除非在ICU或无菌舱。一瞬间,我一边想着可怜的“小羊”和“羊妈妈”,一边望着楼下盛开的白玉兰,唯有泪两行。

我的老父亲在世时也曾和母亲住过养老院,因此我也有机会体验和了解那里的老人生活状态。养老院老人一般都是60以上,有些人已经90多岁,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护理,体质大多羸弱多病,一旦护理人员感染新冠,后果不堪设想。加之老人的疫苗覆盖率低,香港的老人高死亡率就是一面镜子。养老院如此,老年护理院就只能更糟。香港采用辉瑞和复必泰疫苗作为老年人的疫苗补打或加强针,降低了老人的死亡率和重症率,此成功经验可以复制,不可再迟缓了。

埃里希·雷马克创作的《西线无战事》描述了小说主人翁保罗·博伊默尔和他的同学在老师的鼓励下参加了志愿军,被送往西线战场。在前线,他见证了战争的非人道性。1918年10月保罗在战壕中被流弹击中身亡,但此时整个前线寂静无声,军中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真是无战事吗?!

instagram @honest_studio_ilsan
Photo by Hyunwon Jang / Unsplash

浦西封城第三天:“全家捅”日

2022年4月3日

为了方便统一部署、统一指挥,各街道要求每个楼栋的楼组长组成楼栋群,通过微信,统一行动。我们楼栋也有几家老年夫妇,根本不懂微信和网上购物,经商量,楼组长同意他们在外埠的儿女加入此群,帮助父母接龙买菜与订购必须品。由于4月1日检测出数万计“羊”和无症状感染者,上海原有的医疗资源和隔离酒店完全爆满、外溢,转运“羊”的运输车辆和人力资源也出现巨大缺口,更谈不上将无症状者集中至方舱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4月3日,浦西“集团军战役”因“后期配给”不到位,暂缓“总攻”,浦西呈现“这里黎明静悄悄”。

下午3:45,街道发放了抗原自测包,外加一盒莲花清瘟,楼组长要求各自在家抗原自测后上传楼栋微信群,由楼组长统计数据后上报街道。由于这一天沪上家家户户人人都在家自捅鼻腔检测,段子手诙谐地借用KFC的“全家桶”套餐将此日喻为“全家捅”日。

晚上,澎湃记者写道:至4月3日,无症状者累计人数已达7万,感染者累计超过5万。

Photo by Yifan Cong / Unsplash

浦西封城第四天:等待靴子

2022年4月4日

自4月1日始,由于居民无从知晓浦西四天封闭的核酸检测等整体日程安排,也很少能提前知晓第二天的核酸检测时间或自测时间,因此居民需时时查看楼长的微信群通知,提前做好防护,待命下楼。

昨晚9:45分,楼长已经入睡,但另一有“情报”渠道的居民发布通知,明天早上(四日)志愿者医生5:30到位,6点开始测核酸,要求居民早点起床,听从楼长发布指令,按照楼栋顺序先后进入检测区域。

早上,我们这栋楼终于在7:23分得到指令,排队进入检测区域。由于我申请的是“上门单检”,根据4月1日的检测经验,我一大早就起床梳洗,完成从健康云上的核酸申请码下载、截屏,戴好口罩,静等大白。20分钟后,同一楼栋里的居民检测结束,各自返家,但上门单检的大白迟迟未来。继续等待------

10点5分,楼长通知,今天没有上门单检,必须下楼检测。还好,小区居民检测基本结束了,大白和志愿者已经在摆拍“胜利”的合照。如此,形势自然形成另一种“单检”局面,我顿感安全系数增大。正待张嘴检测时,坐在另一边的街道工作人员电话催我下楼检测。乖乖,大数据追踪,“疏而不漏”。完毕,我问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为什么今天取消了“上门检测”,答:“八十岁人也推轮椅下楼检测”。我“不知趣”地追上一句:“20岁人也可能因疾病无法下楼检测”。说完,我迅速“逃离”检测区域,一是不想听可能会更令人无语的“怼话”,二是担心检测场域气溶胶浓度大,风险高。

Photo by zhang kaiyv / Unsplash

晚上,我在手机健康云上自查核酸检测结果,但健康云检测报告单显示:检测机构,检测时间,检测项目三项均为“待检测机构上传”,检测结果也是:待检测机构上传? 此处的“highlight”问号是什么鬼?百思不得其解。接下来我每隔一小时查看一次健康云,结果始终如上,心中忐忑不安,唯恐接到疾控中心通知,“判决”我为老“羊”,然后直接被警察“护送”至方舱or“somewhere”。我们楼道微信群陆续有人发送检测结果,这更增加了我的焦虑。我的左上眼睑神经开始痉挛,跳动不已。丑时,我实在困意难熬,仍条件反射地再次查看健康云,但“靴子”还没落下。

四天的封闭时间到了,楼道微信群里始终没有明天是否解封的信息。明天会开封吗?

浦西封城第五天:清明节的“大礼包”

2022年4月5日

今天是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既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缅怀先祖的春祭,也是踏青游园的欢乐节日,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但今年的清明,为了贯彻执行孙春兰副总理在沪传达的中央制定的“动态清零”总方针,上海人民继续“家里蹲”。

上午10点41分,楼长在群里通知,居委会今天发送蔬菜大礼包。我因为昨天的“靴子”还没落下来,情绪不太稳定,一直呆坐在家中。先前发放的每户一筒面条(一斤装)我已捐给楼上的902室,他家有五口人,消耗大。10点50分,志愿者将蔬菜大礼包送到了家门口,我消毒后打开泡沫箱,里面有花菜一颗,卷心菜一颗,茄子一根,胡萝卜二根,紫洋葱二个,土豆四颗,加钙双汇王(火腿肠)一包,生姜少许,猪肉一包(约1.5斤,已有异味)。我拍照后上传给儿子,以消除他的担心。我的学生Leo与其他二人租住在一套房子里,他们三人将蔬菜包和肉都切成三等份,一人一份。之后,我一直静坐在沙发上看着蔬菜包发呆,想着这下开封的日子怕是要推延数日了。

Photo by Yiran Ding / Unsplash

前几日就看到许多人在朋友圈晒“蔬菜大礼包”,厚薄不一,估计是因为各街道的供应渠道不同,配给不同。从电视新闻上我们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型蔬菜集装箱卡车源源不断地向上海驶来,声势浩大,令人血脉贲张。

回想自2020年初疫情发生以来的二年多,上海是2020、2021连续二年位居全国各省市上交国家财政税收第二位(广东省第一),但人均财政净贡献排名第一,远超广东省,现在转眼成为“举全国之力”帮扶的对象,这真是上海经济发展史上的重大“滑坡”事件。有网友说:“上海拖累了全国”。更有来沪打工的农民工上传了《三毛学生意》滑稽剧的节选唱段“秋风儿吹来,钻进我的破衣衫。身上冷,肚皮饿,走路也走不快。实指望,到上海,能够吃一口饭。谁知道,这个鬼地方,穷人活命难,叫我怎么办?”

夜晚10点17分,楼下202室突然传出钢琴声,完全不着调!是祭奠几年前曾在家去世的爷叔吗?令人骨寒毛竖!

写不下去了,以北宋诗人王禹偁《清明》为2022年清明作证:

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趣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文/一莎

《上海封城日记》唯一指定发表媒体为高度网,任何其他媒体不可转载,违者必究。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