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了华人“第三种文化”的概念。简而言之,我们应该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和西方主流文化的精髓有机地加以结合,形成我们在加拿大安身立命的“第三种文化”。

这种新文化的建立,就是“新华人”的最佳定义。其明显的好处和优势就是,通过对我们自身文化传统的反省和改造,就可以让我们对自己作为加拿大华人的身份定位更为自豪与骄傲;同时,通过西方传统文化的反省、改造和实践,让我们可以丰富加拿大的主流文化,为多元文化的有机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由此看来,“第三种文化”是具有对内、对外反省改造的双重效能,可以转化“文化冲突”带来的负面因素,可以解决愚昧无知带来的偏见,可以建立起与其他族裔畅通交流的桥梁,可以贡献正在全球化环境中寻找出路的加拿大主流价值。这样说来,在“第三种文化”上站立的“新华人”,一定与原来的传统华人,有着明显的区别。我在这里举出一个特殊的身份定位例子来加以说明。

Photo by Guillaume Jaillet / Unsplash

首先,新华人一定是将“华裔加拿大人就是加拿大人”的身份定位,放置在“我就是中国人”的身份定位之上。前者的身份定位是“包容”的,其含义是,加拿大人是我们在这个地方生存的最大公约数,尽管我是华人,但我的身份脱离不了加拿大。这就回答了一直被种族歧视者和偏见者拿来对付华人的所谓“国家忠诚度”问题。后者的身份定位是“单一”的,即“我是中国人”,言外之意就是“我走到哪里都是中国人”。

表面上看,这样的身份定位好像没错,却少了一个重要的内涵:加拿大不见了踪影。于是,误会就会接踵而来,因为人们分不清中国的中国人和加拿大的中国人之间的区别,种族歧视者就会“见缝插针”。或许,有人会以谷爱凌的话来做模版,即“我在中国是中国人,我在美国就是美国人”。请记住,谷爱凌只有一个,她有特殊的话语权,不是我们一般人可以比拟。更何况她的说法,在美国和中国都遭到了批评,显然不具备“普世价值”。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科技界大佬马斯克身上,他可以公然赞扬中国的一切而照样人气旺盛,而我们的参议员胡元豹只是客观探讨一下中加关系的问题,就被质疑他的国家忠诚度。

“我走到哪里都是中国人”,这句话很豪迈,也是对自己出生尊严和族裔文化背景的肯定。但是,我们既然选择定居在加拿大,或者已经是加拿大二代、三代、四代、五代的华人,就不能不在自己的身份定位上放上“加拿大”。这样,加拿大的华人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日本、欧洲乃至美国的中国人在身份定位上就有了区隔,我们不打统账,被人把我们往“一窝里堆”也没有道理。也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华裔加拿大人就是加拿大人!

其实,身份定位的重要性还在于她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向。以最近闹得轰轰烈烈的签名支持温金友头像上五元法币的活动来说,华人的团结和呼吁值得赞扬,但是,我问了十位参与签名的朋友,其中只有两人知道另外一个候选人是Terry Fox, 而对其余的候选人背景都不知道,这就是很大的浪费,因为我们失去了一次加拿大历史教育普及的机会。

问题是,为何会产生这种“只关心华人,而对其他相关人士漠不关心”的现象,简单地说,这就是华人传统思维方式在作祟,也是华人对自己定位偏差造成的。如果“加拿大”这个定位不真正在华人身份定位的思考里,我们对历史、对社区、对国家的反省就不会切到点子上。

其实,在这次财政部的八个人选中,有大部分是原住民,其中包括艺术家、参加一战的老兵、率先将原住民组织起来的社区领袖,他们和温金友一样,可谓都是加拿大历史中重要的人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成为五元法币的头像,都值得赞许。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有一位喜欢华人历史的西人,在温哥华提出以温金友名字命名小学,华人媒体做了大幅度报道,结果只有不到一千人签名支持。可见,即使对温金友的看法,也是前后不同,这也反映华人社群对自己历史的基本态度。

要做新华人,就必须建立“华裔加拿大人”的身份定位,这是重要的基础。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