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乐活网lahoo.ca 杰森撰稿]就在上周,本年度第一波高温警报袭击温哥华,大温部分城市的最高气温攀升到33摄氏度。按照以往来看,6月份30多摄氏度已经算很高,但毕竟大温去年刚经历过40多摄氏度的热穹顶,这次的热浪和去年比,绝对是小巫见大巫。

所以,人们对这次热浪的反应应该比较平淡?然而逛遍各大商场却发现:便携式空调又双叒断货了,就连亚马逊最快的货也要等5天才能送到。

很显然,在经历过热穹顶之后,人们有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哪怕是比较“温和”的热浪,都引发恐慌性抢空调。

有了空调,的确再也不用担心家里炎热难熬,但如果全城的空调越来越多,又会给这座城市带来什么?UBC环境系统教授Adam Rysanek直言不讳:

“如果空调的需求越来越大,如果炎热的天气越来越多,那么成为空调之城的温哥华,将不会是温哥华。空调带来的风险,可能比炎热带来的风险还要大。”

20年来,大温空调增加了2倍多

这项数据来自于BC Hydro:从2001年到2021年,大温地区的住宅空调使用量提升了2倍还不止,使用空调的居民,夏季账单平均会增加200元。

而且,温哥华人很怕热:三分之一的空调使用者,居然长期把温度设置在19摄氏度以下,专家们普遍建议的温度应当在24摄氏度以上。如此低的温度,势必会大大损耗能源。

Adam教授无奈地表示:“当温哥华在接下来20年实现从燃油车向电动车转变后,却发现全城空调带来的伤害远大于燃油车……那么环保之城如何达成?节能减排、缓解气候变暖的目标又如何实现?”

有很多开发商其实本不愿意在高层公寓配备冷气,但随着气候变暖,没有冷气的公寓变得越来越难卖。大温居民已经将冷气变为刚需,所以目前的新公寓基本都可以制冷+制暖,而且制冷效果还足够“给力”。

与其全城空调,不如考虑科学散热

Adam Rysanek指出:人人都明白,空调是解决燃眉之“热”的最佳方式,但这会让温哥华人越来越习惯空调社会,越来越离不开空调。空调带来的热岛效应,只会让城市变得更加炎热。

与其全城空调,倒不如考虑科学散热。比如巧妙地房屋结构能进行机械通风,或是一些隔热材料能显著降低室温,这才是温哥华这座环保之城优先考虑的事。

但Adam教授也承认,想要在全城实现建筑材料的更新、通风系统的更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困难重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明明知道空调会带来很多副作用,也毫不犹豫地去抢空调。

“如果一些升级工作很难进行,那么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别的事来尽可能让室内变得凉快”,Adam教授的建议是:“优先考虑建设浅色的房屋,或是将一些深色的房屋刷成浅色的;此外,新的小区一定要有足够的绿地、植被,协助降温。”

一定要装空调的话,优先考虑弱势群体

在Adam Rysanek看来,如果不是那么怕热的人,其实可以优先考虑电风扇,而空调不是不能装,但最需要装的是弱势群体。

2021年的热穹顶导致600多BC省民死亡,其中绝大部分是70岁以上、患有慢性疾病的独居老人,而中青年人被“活活热死”的情况非常罕见,这说明他们并不是非要空调不可。

政府应该主动为这些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提供资助,比如购买空调时的补助。当他们有空调了以后,炎热天气造成的杀伤力会大大减弱,还不会对整座城市的环保、碳排放产生太大负面影响。

不过,随着BC省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需要的空调数目在未来不会少,这又能引出Adam Rysanek教授的观点:与其思考空调,不如思考革新材料和技术。

30年内,大温会显著提升城市绿化覆盖度

尽管大温的目的是在30年内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但绿化范围非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目前大温的城市绿化覆盖度大概在32%左右,到2050年会增加到40%。

温哥华市因为地狭人稠,目前的绿化覆盖度只有18%,但到2050年也会增加到22%。现有的公园绿地会确保不被开发,加上前文提到的给新公寓社区配备社区公园,都有助于绿化覆盖度的提高,缓解热岛效应。

况且,绿化的意义远不只是缓解热岛效应,对整体环境的维持、对人们生活惬意度的提升也是毋庸置疑的。

就算大温成为“空调之城”已是定局,但从城市发展和环境角度考虑,这个定局来的越慢越好!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