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乐活网lahoo.ca 小李飞毒撰稿]无论在加拿大哪座城市,大家都时常听到一个词:可负担住房。究竟什么是可负担住房?是指房价在特定数字以内的住房吗?还是指租金价格低于市场平均的住房?
以及,每个城市的可负担住房,概念是不是不同的?近日,Thetyee.ca的一篇专栏文章,利用Q&A的形式,为大家解释了可负担住房的真正含义。
可负担住房,得有多可负担?
加拿大抵押贷款和住房公司(CMHC)对此有定义:当你的家庭税前总收入,每月有30%以上要用于房屋相关的款项,比如租金、贷款、维护、水电网等开支时,那么说明你的房子“不可负担”。
举个例子,温哥华家庭中位数年收入为$65,327,那么家庭每月住房成本需要控制在$1,633以内才是可负担。明眼人都能看出,在温哥华用低首付买适合全家居住的房子,贷款想低于1600,难度有多大。
对租房者来说更加棘手:温哥华市一卧室租金价格为$2000,普通打工者在还没成家的时候,如果想要以自己的收入去租“可负担租房”,那么月收入得接近$6000,难度真不小。
不过,CMHC也一直在思考:每月的水电网和维护费用,是否也应该算进来?毕竟就算是普通公寓,一个月水电网加起来也要动辄200以上,这会让温哥华的“可负担住房”要求更高、更难以达到。
还有个问题是:一些住在大温远郊的人,虽然没有太大比例的收入用在房子上,但每天开车上下班结合目前的超高油费,让每月多出了数百元的交通开支,这算不算“房屋相关”开支?算的话,远郊城市的可负担性也会下降。
所以,目前大温对于“可负担住房”的概念,定义的还算清晰,但并不是非常完善。下一个问题是:在房价还没那么高的时候,可负担住房的定义和现在一样吗?
可负担住房,最初的标准是收入的20%
在1950年代,CMHC首先推出了“可负担住房”这个概念,最初的比例是:如果每月收入的20%以下用于房屋相关开支,那么这套房可以说是可负担住房。
随后的几十年,比例不断升高:1980年代为25%、到了21世纪则达到了30%,随后一直没有提高过,但不排除会提高到35%或者40%。
原因很简单:近几十年大温房价涨幅已经远远超过了工资涨幅,还用老标准的话,怕是整个大温都找不到经济适用房。只不过,就算比例是30%,在大温又能找到多少?
早在今年年初,加拿大国家银行就有数据统计:普通加拿大家庭已经需要投入45%的收入到房子相关开支上,而在BC省、安省,比例早已“轻松”突破了50%,将30%的标准远远甩在身后。
租房者的境遇同样不佳:在全国,只有不到一半租房者的房子是“可负担出租屋”,大多数人不得不租一套让自己有经济压力的房子,因为别无选择。
为什么建造可负担住房如此困难?
有些民众一定会这么问:既然从1950年代开始,各级政府就已经意识到了可负担住房的重要性,为什么事到如今还是建不出足够多的可负担住房,任由住房危机不断恶化?
Thetyee.ca的专栏文章认为:从始至终,联邦的住房支出就没有达到足够的数额,让“雪球”越滚越大,如今想补都补不会来。
尤其是在近30年,飙升的土地和建筑成本,让各级政府都有些始料未及,疫情期间的建筑材料成本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倍增,让不少有雄心壮志的开发商也陷入犹豫。
在各类成本飙升的同时,各级省市省府对于开发住房、土地改造的审批速度也越来越慢,间接提高了开发成本,让一些非盈利组织也丧失投身可负担住房的信心。
最近几年,虽然各级政府希望能在一些低密度社区建设可负担住房,但往往遭到了低密度社区居民的强烈反对,经常出现“开了几十个小时听证会,最后只能不得不取消项目”的窘况,让政府感叹“有心无力”。
各种理由相结合,再加上移民潮的涌入和海外投资者对加拿大的热情,留给可负担住房的建设空间实在是不大了。这种情况什么时候才会有根本改观?没人敢下定论。
就算你符合资格,也不一定轮得到
最后要说的关于可负担住房的“痛点”是:就算你完全符合申请可负担住房的资格,排队的时间之长也会让你绝望……
在加拿大任何城市,申请可负担房屋的人都远远超过了可负担房屋的数目,无论是公共房屋、合作社房屋、非牟利房屋,数量都不足以让所有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入住。
如果等了半年还没有音讯,一般建议符合条件的人再次联络相关机构,以增加入住的机会。总之,要保持耐心 —— 虽然这听起来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