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选举年,就会有人站出来嚷嚷“华人一定要投华人”,必然也会有人站出来反对,认为“华人决不能看脸投票”。三级选举差不多四年轮一次,因此每四年内都要吵三年。今年吵完明年吵,总是吵不清楚。
看脸不是看颜值的意思,是指“看华裔”。这个事儿听起来靠谱,想想真不靠谱。“华人投华人”的理论依据之一可能是“非我同类,其心必异”——语出《左传》,历史悠久。但是,从远了说,《左传》也非真理,而且,细究起来,夏商周人就已非“同类”——对于居住在现在河南的商人来说,周人本为西戎。
从近了说,有人提出“汉族”理论。殊不知“汉族”也是一个多次融合的民族。不要说南宋与金国的边界到了淮河以南,想想元清两代多民族混居状况,及清代开始的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北美淘金修铁路等等华人的满世界迁徙,华人或者华裔的概念实在是比较宽泛了。投票和候选人,怎么鉴定都属于“华裔”?——除了外貌方面的生物学分类标准,其他标准是什么?
就算都是从中国大陆来的一代移民,母语都是普通话,意识形态就会一致吗?显然不会。在祖籍国曾经坎坷和顺风顺水的,极有可能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同。继而对现行制度的理解也会不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对文化的理解会一致吗?显然更不一定。比如对历史故事,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史充满血腥,唯恐避之不及;有人则认为唯我泱泱大国才有如此之充满智慧的往事。
这两个重要的方面如果观点相去甚远,如何能够交流愉快?交流都不愉快的,又怎么能代表发声?简而言之,“华裔选华裔”和地图炮的原理差不多。
那么,投票要看语言吗?——语言这个指标,也是不堪一击。母语是普通话的,就能互相理解、互相赞同?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也有左中右分别。自由党的忠诚党员与保守党的铁杆粉丝在微信群中用简体中文争论屡见不鲜。反之,同一个党派中,不同族裔、不同母语的成员成为好友也不是天方夜谭。
有人主张投票看风向。所谓看风向,即推定哪位候选人或者哪个政党赢面大,号召大家投票给哪里。名曰“见证华社力量”,背后的逻辑是华裔投票如果都投给胜利者,则胜利者上位后容易满足华社诉求。这个逻辑不通的硬伤是——华社诉求是什么?还是那句话,左中右不同,诉求不同。最简单的,就拿“新冠歧视”来说,大街上随机问十个华裔,相信他们给出的应对方法不同,甚至于,对于是否有“新冠歧视”,十个人的答案也不同。
投票不是投资,不是买股票、赌博,不存在“买赢”的局面。加拿大三级选举的本质都是“找一个人代表你发声”。否则真的是鸡同鸭讲、驴唇不对马嘴。
那么,投票的依据究竟是什么?恐怕应该是“三观一致”,至少观念大致一致。无论候选人的肤色、族裔、宗教等背景有何不同,就看政纲。政纲所提出的“於我心有戚戚焉”,投之。否则,飘过。对于政纲语焉不详的,更要飘过。备选不认真的人,上位后又如何能认真工作?
众所周知,华裔从1947年恢复投票权以来,就被贴上了投票差生的标签。无论归因为传统原因还是当代教育限制,都不能改变残酷的现实。有人说,投票率低是华人入籍率低所致。实属误会。投票率的计算分母是有投票权的人数。华裔投票率低,就是由于有投票权的华裔不投票!
知错就改,有的放矢。10月15日,BC省有投票的读者请拨冗移步投票站,投下神圣选票。为了投好手中的选票,之前请关注所在的城市的候选人的竞选纲要,从中找到那些政纲与自己观念相近的候选人——买菜还要挑挑拣拣、货比三家呢,投票也不能太不讲究。
“就差你一票”栏目采访了三十五位大温地区多个城市市选候选人。挂一漏万,仅供参考!点击读采访文章、听采访音频:https://ccgtv.org/city-election-candidate-interview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