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文化中國學刊2024年第4期專題對話

问:子夜(文化中國學刊總編輯),答:胡昌民(玉石雕刻專家)

摘要:胡昌民是加拿大著名華裔雕刻藝術家。本次對話圍繞加拿大和中國玉石文化展開。加拿大和中國遠隔汪洋大海,本屬東西方兩個不同地理板塊的國家,文化背景也截然不同,但因加拿大碧玉和中國玉文化奇緣相遇,成就了一種很奇特的文化交流。加拿大玉石相當符合東西方人對玉的審美標準,人們善於開發利用這一自然寶石經濟價值的同時,從美學角度充分挖掘其中特有的文化內涵,使加碧成為弘揚玉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源。用中國玉雕語言講西方故事,也可用西方玉雕語言講中國故事。通過融入東西方兩種文化元素,在創作方法、表现形式、技巧手法借鑒嫁接,創造兩種文化相互融合,多元文化都能接受的全新玉雕藝術形式,這是當代藝術求進步的新課題。


一.充滿挑戰性和不平坦道路的藝術探索

问:胡昌民先生好!大家都說你是加拿大玉雕大師,是國寶級的藝術人才,雖然我們都居住在大溫哥華地區生活,陸續有過接觸和交流,但真正想進行一次有深度的學術對話,好像是有兩年的思想準備了。最早是看到你送我的兩本精美專著,一本是2020年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首版的中文《玉橋》,這應該是加拿大歷史上第一本由華人研究解讀加國玉雕的專著,另一本是2013年由加拿大出版總局出版的《跨文化的探索—北美玉牙雕刻》,詳細記載了你探索如何利用加拿大玉石和古象牙進行藝術創作的經驗和成果。加拿大和中國遠隔汪洋大海,本屬東西方兩個不同地理板塊的國家,文化背景也截然不同,但因加拿大碧玉和中國玉文化奇緣相遇,也就通過你的藝術生涯,成就了一種很奇特的文化交流。

記得你曾多次對我提起過,加拿大玉石相當符合東西方人對玉的審美標準。人們善於開發利用這一自然寶石經濟價值的同時,從美學角度充分挖掘其中特有的文化內涵,使加碧成為弘揚玉文化不可或缺的資源。加碧玉石從自然玉材到玉雕的轉變,體現了人類利用開發自然資源為文化藝術服務的特徵,成為了國際交往紐帶,催生了東西方相互交融的跨界玉文化,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特殊作用。我知道,你原來在國內是從事象牙雕刻,而且是卓然有成,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聯合國為保護野生大象而禁止象牙貿易,這無異對你的藝術事業是釜底抽薪,被迫轉向玉石雕刻。然而,這又為你開闢了另一個發揮個人藝術天賦的無限空間。

溫哥華所在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C.)盛產玉石,而且取之不盡。你作為一位來自中國的雕刻大師,把從東方帶來的藝術神韻注入到加拿大玉石之中,創造了一種文化和藝術新生命。前一個時期我去美國阿拉斯加,原想在回程時驅車三十七號公路,那是B.C.省盛產玉石的地方,想領略一下加拿大玉石產地的風光,但由於山火威脅,道路不暢,也就沒能如願。最近,聽說你的《玉橋》英文版出版,多了一本向加拿大主流社會推介解讀北美玉雕藝術的專著,這是很值得慶賀的。所以我想利用這個機會,就玉雕藝術的幾個問题與你進行深度對話探討。事實上,你幾十年的整個藝術生涯本身就很精彩,能否先從這方面談起。

答:好的,我很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回顧自己的藝術生涯。現在回過頭看,自己總感到,似乎有一種奇妙的磁性吸引我大半輩人生,五十多年(1973-2024)在中加两國之間,我一直以雕刻為伴,不離不棄,雖苦猶樂,初心不移,好像我的宿命就是為雕刻而生。我是加籍華人,祖籍浙江定海,1956年生於上海。1976年從母校上海市工藝美校畢業後,進上海玉石雕刻廠從事牙雕工作,任牙雕車間技術主任。1988年赴加拿大UBC留學,之後在海外長期從事玉牙雕刻,2014年起任加拿大玉石研究院院長,先後獲得加拿大玉雕大師、上海特級玉雕大師、海派玉雕特級大師稱號,为上海工艺美術职業學院客座教授。

老實說,在學藝道路上我算是一位幸運兒。童年時有一本小人書進入我的眼簾,令我著迷,啟蒙我走進學習雕刻大門。我喜歡雕刻時那種「寧靜取樂」状態,也朦朧地幻想著將來以雕刻為伴,通過我的雕刻作品,把藝術回饋社會,造福人類。值得慶幸的是,在我進入上海工藝美術學校的那段日子裹,受到了老師慈母般的教導培養,也受到了同學之間的相互鼓勵啟發,更受到了社會生活的锻煉薰陶。在國内前後五年的學藝生活,使我在造型藝術上獲得了專業進修訓練,打下了堅實基礎,各方面逐漸成熟起來。

畢業後1977年春天,我榮幸地被國家輕工部選送去北京一家專業單位學習中國傳統象牙仙女雕刻,師從中國最頂級的牙雕國大師楊士惠和丁玉亭。我學習的最大收穫主要有三點:第一,高水準操刀技巧。第二,京派牙雕仙女,豪放大氣格局,剛柔有致刀法,氣韻貫通造型方法。第三,老師對發展民族牙雕「堅守和創新」的深刻思考,對提升民族牙雕文化層次的熱情追求。前輩誠摯指導和殷切期望,更堅定了我畢生投入雕刻事業的志向和自信,這對我後來的藝術成長影響深遠。

回到上海後,我潛心從事傳統牙雕仙女創作,不少作品被選入一些國際性藝術展會。七十年代未正逢中國經濟建設轉型,那年我23歲擔任了牙雕生產部門技術主任,成為改革開放初期首批提幹的科班出生年輕技術幹部,我有幸參與指導和見證了那段上海牙雕發展鼎盛時期的人和事。

1988年春天,我來到加拿大UBC大學念書,本想出國留學後繼續從事象牙雕刻,因為,我畢竟在中國先後接受五年專業學習進修,並且做了15年牙雕,留洋學習是希望進一步提升藝術水準。但天有不测風雲,1989年國际公约全世界禁止象牙產業,這突如其來的變化令我頓時失去了奮鬥方向。

後來,B.C.省雕塑家學會主席和一位雕塑系主任對我說,學習雕塑課程僅僅是訓練我更全面的造型能力,問题是當學習了基礎造型能力後,重點是如何選擇適合我在本地可持續發展的項目或產業。加拿大有取之不盡的玉石,玉雕在北美洲有著寬廣的發展前景,它同樣可以表達不同的創意和理念,施展藝術抱負。國外的教育訓練讓我開闊藝術眼界,體驗瞭解了與東方審美觀念有所不同的視角,尤其後來在海外多元文化社會大課堂,引導我專注於玉雕和古牙雕這兩項雕刻尖端項目,融東西方元素,跨文化探索,於是,我的藝術人生就此陰差陽錯,主攻方向改入玉石雕刻這一全新領域。

為了深入學習研究西方玉雕藝術,我選擇了一條面壁十年,修煉十年,「十年磨一劍」的煉獄之路。我先後進入兩家西人雕刻公司,從切料、雕刻、打磨、組装等基礎工作做起,點點滴滴,日積月累地探索西方雕藝真諦。經十多年修煉後,為了圓我多年來一個藝術家的「夢」,我渴望能有自己的藝術天地,可以盡情地發揮自我創造力,於是2000年春天,我提出辭呈,邁開大步,踏上了一條全新的移民藝術家創業開拓之路。

藝術探索是一條充滿挑戰性和不平坦的路,需要付出艱辛勞動並為之獻身藝術的精神。我來加拿大後,在與數位第一流高水準玉雕名家交流切磋的同時,還充分利用本地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動物園、畫廊等社會資源,直接與多方面人士就自然野生動物和當代時尚造型藝術相關議題展開真情對話。所有這些北美實地體驗生活,充實了我的加拿大經驗,讓我更深入、更真實地瞭解和感受了當代北美藝術潮流,人們普遍的審美取向。於是我把注意力集中對玉牙雕表現野生動物專題的相關學習、消化、分析、比較、取捨,乃至創新上。在玉牙雕這兩项高難度、高層次的尖端項目上,瞄準國際領先水準,雙管齊下,左右開弓,奮起直追。

二.從中國傳統雕刻到當代西方藝術形式認知的轉變

问:你這樣豐富的藝術生涯,雖然刚才只是粗線條地介紹了一下,你實際完成了兩個轉折,一個是從中國的語境,進入到加拿大或西方的語境,一個是象牙雕刻向玉石雕刻的華麗轉身,無論哪一個,對一位華人藝術家来說都是重大挑戰。尤其是,東西方文化的不同,這是一個最主要的挑戰。東西方人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標準,受不同文化、歷史、宗教、風俗、地域因素影響,在接受觀念形态時,對於藝術反映生活,從立意內容到表現形式,自然形成各自審美取向和傳統。

答:我的加拿大認知中,對於當代歐美人「自然價值觀和審美取向」的理解:北美野生動物涵蓋了天上飛行的、地上行走的、水中游動的,各類飛禽、走獸和魚類,其中在自然界食物鏈最頂端的大地王者魁熊,天空之王白頭鷹,大洋霸主海鯨,它們不僅具有著獨特的原生美態與形象,而且,自然神韻中蘊藏著純真質樸、无惧无畏的原始天性和氣質,這些都是被歐美人普遍崇尚的,鑑於自然森林和動物世界充滿競爭和弱肉強食的現實,當藝術家運用玉雕载體再現野生動物生命狀態時,雕刻家透過藝術的力量,結合西方主流社會的時尚與喜好,可以从中闡釋野生動物純真的天然本質,赞美生物与人类之間相通的真善美原始属性,借物抒懷, 喻意勵志。

虽然自然畀生物原生态本質和特征是多種多樣的,但野生動物行為藝術所表現的内容,可以傳達特别的立意和訊息,它是通過特定形象、瞬間動態、情景语境、象外隱喻、藝術美感,使人从作品中去感受特别情感,釋放特定寓意,引人產生聯想,發揮正能量影響作用。因此,在玉雕行為藝術表現中,對野生動物的天性理解越深入,哲理感悟越透徹,刻划形象越準確,表現形式越生動,藝術所產生的感染力度就越強大。

加碧是大自然恩賜人類的天物寶貝,玉石有的深埋凍土之中,有的沉浸冰水之下,歷經億萬年大自然造玉運動磨礪,長年累月吸收天地之精華,容納山川之靈氣,終於形成冰晶玉潔的天然美玉,成為自然界最美麗堅硬的玉材之一。石頭因傷變成玉,玉石經磨礪更加美。玉石是美麗的,但是當璞玉未啟,它不過是普通石頭,經切琢磨礪,溫潤畢現,充滿靈性的加碧玉石,終於脫穎而出,成為美的呈現,成為通俗文化,成為精神載體。加碧玉石作為大自然產物,它與人類玉文化聯繫,跨越地域與時空局限,架起自然和文化橋樑,作為國際交往媒介,支持中國玉文化長期發展的資源後盾,為推動東西方文明進步發揮著特殊作用。

「琢」的顧名思義,比喻德行,循規蹈矩,琢玉時砥礪修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琢玉人性格中總是有著一股「明知琢玉難,偏要征服玉」的倔犟勁,「斧藻至德,琢磨令範」琢玉人滴水琢玉,堅韌不拔,知難而進,用它山之石磨玉,用靈巧雙手表現藝術內容,「点石成金」,創造文化奇蹟。我在加拿大從事玉雕三十多年,有幸品賞、雕琢、磨礪過各種品級的加碧原石,作為琢玉人,面對頑石迎難而上,用滴水穿石精神以柔克剛,用堅韌毅力在玉石上展現臆想中藝術形象。民間寓言曰:繩鋸斷木,磨杵成針,比喻治學做事要有毅力,堅持不懈,奮發努力,終有成就。琢玉是反向操作的雕刻過程,需要有前瞻性思維,先方後圓,先大體再局部地塑像造型,大刀闊斧入手,細緻入微收拾,點點滴滴,層層深入,從無到有,去粗取精,步步為營,整體推進,使璞玉終成美玉,以玉質和形态的完美絕配,展現玉雕藝術獨特魅力。

東西方玉文化提升並成就了天然玉石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人們赞美玉石豔麗潤澤的色感,更喜愛玉石堅硬淩厲的質地,當堅硬的玉石被藝術化地表現出千姿百態形象,這種從自然到文化的轉變,人們從充满質感的玉雕藝術中獲得無與倫比的美感享受。其實,在我的玉雕職業認知中,這就是我為什麼「學這行,幹這行,愛這行」的文化自信和底氣。我感到很慶幸的是在這職業琢玉過程中,我同時也在體驗和經歷人生修行的大功課。

问:從跨越歷史的中國遠古石雕,到近代西方繁星閃爍的雕塑藝術,再看當代東西方流行的玉石雕刻。我曾經約過你幾篇文章,刊登在《文化中國學刊》上,我發現你基本已完成這個挑戰,能夠從造型特徵、表現手法、審美觀念、藝術取向的不同差異,去尋找出東西方的不同,並進而去探討相互融合的可塑性。但是,這樣一個過程是很難辛的,你上世紀八十年代負笈留學,来到北美築夢圆夢,克服種種困難,忘我奮鬥,不懈努力,個中付出的汗水、心血,承受的委屈、辛劳,我也聽聞不少,總感到你身上表現出的勤劳樸實作風和勇於不斷開拓精神,也正是中華民族堅忍不拔、不怕艱難、勇於創新精神的個體呈現。

答:正如你說,無論是從藝術創作上,還是中西文化融匯過程中,都没有平坦之路。我的求學路程和藝術經歷,從牙雕到玉雕,從人物雕刻到野生動物雕刻,從中國傳統雕刻手法到當代西方藝術形式,我始終在求學中提高自己認知,在雕刻實践中不懈追求理想境界。這也决定了我從一開就要走一條不同與其他人的道路。

我最初的造型基础是在中國獲取的,這奠定我在文化藝術方面的傳統根基。我從上海工藝美校步入藝術生涯。1973年文革後期大學還沒重開,像這樣的工藝美術專業學校在上海僅此一家,我們那届學生招生真可謂是百裹挑一。我真算運氣好,被這難得的機會入選了。當時美校的師资實力比較強,學校注重訓練扎實的美術造型基礎,每學年安排一至二次去工廠農村開門辦學體驗生活,同學們很好學,求知欲望極強,經常通霄達旦做功課,我們當時的藝術成長,一部分來自老師的教育指導,另一部分來自同學之間的互相啟發和學風影響,前後五年的學藝生活,使我學業初成,後來我被分配到上海玉雕廠工作,那時,我的一些牙雕作品在國内外曾獲得了獎項。

1988年来到加拿大后,我起先主要在華人文化圈子裹發展,但我想到,為了學習西方雕刻藝術,掌握西人審美價值取向,我應該選擇融入歐美主流社會,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沉浸到西人的環境裹。於是,我離開了原來華人背景的公司,在西人玉雕公司一干就13年。

我原来只熟稔牙雕,但玉雕方法完全不同,要像小學生一樣從頭學習。去的第一家西人公司,我剛開始竞幹粗活,從倒垃圾、擦地板,搬玉石,到切料,做助理,什麼髒活累活都幹。在國內我已經是專業雕刻手了,而今初来乍到,一下子變成了最普通的打工仔,入行很久都無法接觸雕刀。有一天,一位西人工友在老闆家的酒會Party間問我,為什麼見你老是悶悶不樂?於是我說了:「我想做雕刻」,工友聽了,當天就像大新聞一樣告訴了西人老闆和前台同事們。第二天一早,老闆就跑到工作室向眾人宣佈,今天起所有人的粗活自己幹,讓我有同樣機會上操作台做雕刻。我做的第一條三文魚,老闆一天跑來三次觀望,當看了成品後不禁喜出望外,當場開會宣佈我即日起就可以獨立雕刻,選擇任何材料進行創作。於是我從做粗活的打工仔,一瞬間晋升為雕刻手。西人的特點就是這樣,若你確實有本事,他會尊重你。

從那以後,我白天做雕刻工作,晚上利用工餘時間學習有關造型知識直到深更半夜,不久我的玉雕技藝水準與日俱增,我的一些玉雕作品多次在當地英文報上報導,四年多時間,老闆給我增加了好幾次工酬。然而,這只是一家製作普通玉雕旅遊品的公司,我的志向是要成為一位被西方主流社會接受的一流玉雕藝術家。當我初步完成了從牙雕到玉雕的技藝轉型,我需要提出自我挑戰,向更高目標看去。

我瞭解到北溫哥華有一家雕刻高檔玉雕藝術品公司,那裹有數位高手,於是我抱著學習高端領先水準的態度,放棄了原公司高收入待遇,以降低收入和放棄薟名權的入門條件進入新公司,再次從頭開始。我在這家公司工作了八年多,從雕刻助理,雕刻師,技術總監,到生產經理。負責設計製作、品質檢查、培訓新人、生產管理,成為洋人公司的華人工頭。在這樣的工作環境裹,我不但吸入大量富有營養的歐美藝術「新鮮空氣」,讓自己整個身心都沉浸在西方文化的「大海深處」。那時,我感覺很興奮、很奇妙,因為我正隱姓埋名潛入西方雕藝殿堂,親眼目睹眾位金髮碧眼同行,毫無保留地向我展示各自的絕活秘技。在這樣的工作環境裹,我有機會從東西方藝術不同造型方法和技巧的比較中尋求互補,重點對造型方法和雕功反復學習演練。

期間,我很幸運地先後同加拿大最顶級的两位玉雕名家,David Wong, Lyle Sopel.(1987年國際地理雜誌有詳細介紹)與其共事成為合作夥伴。所以,我後來的藝術眼界和經驗是在學習東西方文化中提高的,我的藝術進步是站在高人肩膀上取得的。在這樣特别的創作環境中,多元文化元素互鉴融合,東西方造型方法和藝術技巧互補,高手和高手在一起切磋交流,靈感火花相互碰撞,使很多意想不到的高端藝術精品在我手中頻頻問世,萝寐以求的境界追求成真。

问:藝術當然是無國界的,但創作是有境界的,我從你給我的著作中,以及参觀你工作坊的親眼所見,確實讓我驚異地看見了東西方雕刻藝術、造型藝術、繪畫藝術交相融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中外藝術美學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孕育出来的一朵朵藝術奇葩。可以從中感受到,你是如何將一塊塊原本沒有生命的古象牙和堅硬玉石,一刀刀,一鑿鑿,方圆凹凸,精打细磨,呈現出一尊尊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美輪美奐的玉牙雕作品,給讀者和觀眾提供美的體驗和感受。自己以往都是從書籍和文章中看到你的藝術思想和精美作品,但很想知道你在這一切成果背後所走過来的艱辛道路和獨到思考。

答:是的,移民藝術家在新環境下的藝術生活,尤其是內心成長必有一番挣扎和磨合過程。當我從母體文化背景下移居海外,我的藝術心路不會因為地域環境變化,在一朝一夕間去達成一種超越。這需要憑著職業良知和歷史使命感,在跨東西方文化之間,善於化危機為轉機,在新環境中重新整合藝術定位,自覺融入主流文化,用一種再學習和海納百川的包容心态,堅定的文化信念,堅韌的學習意志,去支撐不懈的堅持。我常提醒自己,作為來自中國的移民雕刻家,應當入鄉隨俗,以加拿大為第二故鄉,在所涉足的雕刻領域,用本地玉石因地制宜地,為發展當地文化藝術添磚加瓦。同時,我可在加拿大多元文化架構下,巧妙地融入中華母體文化中優秀元素,東西合璧,探索中西結合新途徑。

拓展當代玉雕藝術,需要有跨文化視野,國際化胸襟。中國玉文化博大精深,自然頑玉可演繹出有文化、有意境、有溫度的大千世界。上好的玉雕藝術是無聲的“形象語言”,我們會發現,一件讓人過目不忘的玉雕藝術作品,它的內核中總是有著理性的立意、詩畫般意境、情感的溫度,它以清新主題、獨特造型、滋潤玉質、生動形象,從內容到形式的完美組合。當這種藝術形態呈現人們眼前,給人印象深刻、給人豐富美感和聯想。其實,這正是我要追求的高端境畀。

我的藝術認知是隨著新生活視野擴大而逐漸成熟的。加拿大寬廣遼闊的自然環境,那種雄山大水,大刀闊斧般景觀,特別是主流文化中很多陽剛氣息,人們崇尚自然、回歸自然傾向,他們揣懷著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對於野生動物返樸歸真原生態有著特別偏愛,西方人會把喜愛野生動物藝術看作是他們自然觀的其中一部分,甚至將野生動物一些精神和行為視作,勇敢力量的象徵、自由放飛的嚮往、愛心溫情的寄託。當我置身在北美洲自然環境,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我的藝術境界和觀念也隨之提升,這些都令我感到很奇妙,很震撼,心胸豁然開朗

北美自由寬鬆的社會生態、大自然景觀、人們美學觀念,為藝術發展營造了多元文化廣為接受的人文氛圍,也為野生動物玉雕創作提供了無限寬廣的施展空間。確實,北美生活讓我找到了接踵而來的靈感,讓我久索心頭的感悟產生裂變,發酵己久的創作構想終於找到了突破口。我有強烈的表現慾望,選用加拿大玉石,雕琢那種雄渾大氣、符合北美人品味的野生動物形象。诚然,這些都是促使我不斷投入創作的內在張力與动力。

问:我知道,後來在這個公司當你處於最成功和可以向上發展的時候,你提出辭職去獨立開闢自己的藝術天地,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而恰恰這個時候發生在美國的「9·11」恐怖主義襲擊事件,這也對你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那麼,你是如何走過這段不尋常路程的?

答:十多年修煉後,為了圓我多年來一個藝術家的「夢」,我渴望能有自己的藝術天地,可以盡情地發揮自我創造力。於是2000年春天,我提出辭呈,邁開大步踏上了一條全新的創業開拓之路。那時,我深有感觸地對家人和朋友說:我來到加拿大這個自由國家十多年,今天我才真正腳踏實地走上了自由藝術家的路!我獨自兀立在北美遼闊的雕藝曠野中豎起大旗,另闢蹊徑的目的是要實現我心中的一個理想,要在加拿大開拓融東西方長技為一體的雕刻藝術新形式,打造我獨特風格的包含東西方造型元素的野生動物玉雕品牌。

但是,同年9月份美國就發生了「9·11」事件。這件事對我影響很大,因為我的藝術夢和將要經營的雕刻工作室是和北美的經濟文化大環境密切聯繫一起的。「9·11」以後,整個北美經濟一落千丈,後來又有金融海嘯、SARS疫情、歐洲危機,等等,幾乎每年都有大事件發生。美國的經濟滑坡把全球經濟越拖越垮,因為藝術不像飲食那樣屬生活必需品,有時還會顯得可有可無。北美生活中當經濟繁榮、和平時期就會帶動藝術行業。經濟蕭條時,旅遊業、藝術業就首當其衝,旅遊人少了,購買藝術品的人也會銳減。我就在這樣一片經濟蕭條的境況下開始走上了一條不歸的藝術家創業路。

然而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只能義無反顧地往前走。征途上各種困難接踵而至:周轉資金、工作場地、材料庫存、產品銷售、法律糾紛等等商業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紛至遝來,這些過去在中加藝術院校全沒學過,但在創業實踐過程中我全遇到了。這種情況下,華人移民中那種吃苦耐勞的天性就是很重要的了,為了擴大銷售,我自己開車拉著玉雕作品到溫哥華以外阿爾伯塔省的贾士帕、班芙、愛民頓等不同旅遊地去寻找推銷市场。我沿著省際公路在冰天雪地上一路開車、一路建立客戶、一路推銷新貨。為了免得住宿時把作品搬上搬下,我晚上就干脆睡在車裹,天氣寒冷開著暖氣,但要每隔一段時間出去透氣,以防車內一氧化碳中毒。

經過努力,我終於在藝術市場上站穩了腳跟。不久,畫廊和收藏家在互聯網上很快知道了我,市場檢驗中我的行銷方略確實產生了效果,許多老顧客再來加拿大時,找回原畫廊要求再收藏我不同款式的其他雕刻品。有的收藏家在世界各地長年關注著畫廊網頁,或時常聯絡畫廊東主查詢本人近作,以便第一時間能覓到感興趣的作品。我迄今已建立的加美十幾個城市的玉牙雕畫廊和專買店,都有固定的客戶群,這些回頭客實際上也是支撐我雕刻業務,從經濟最低谷一路走來的忠實支持者。因為西人的藝術市場很固定,每年總有大量旅遊人士來埠,一些有心收藏家一旦迷上你的雕刻,他們會長期陪伴你。我一直在想,若要打進西人收藏市場,移民藝術家必須調整心態放低身段,藝術創業苦中有樂,所以,在海外作為一位職業雕刻家,能代表北美地方特色藝術,為这世界留下出自華裔雕刻藝術家之手的作品,并且传播五湖四海,这還是蠻有意義的。

三.中國線形元素融合西方團塊形元素的美學觀察

问:這些過程聽來非常讓人感動,你在藝術之路上付出的心血,不僅是個人奮鬥的成功,其實也伴隨著不少藝術上的成就,這種成就不但是指作品的成果,而且也包括對玉雕的藝術認知和總結。從你所發表的論文中可以看出,玉雕造型藝術不是電影模式的視頻藝術,也不同卡通片連續性畫面的拼圖組合,玉雕造型方法是一種撷取瞬息萬變或瞬息即逝生活狀態,而形成典型化瞬間形態的藝術。玉雕造型的立體畫面形象,以真實生活的冰山一角或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狀態,追求「小中見大,以一當十」地藝術化再現真實生活。由於天體是運動的,相對於時間和空間的世上萬物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包括動感的和靜態的。而玉雕藝術是基於相對運動和相對靜止中撷取事物瞬間狀態而展開的表現藝術,所以它是時空運動相對關係的片段,人們從玉雕形態的視覺感觀中,可以察覺特定瞬間狀態的運動痕跡,以及時空運動的延伸和展望。其實,玉雕造型就是表現自然物象在時空狀態下,特別是光源作用下給人直觀印象的一種藝術。世間萬物無時無刻不在相對時空中變化,作為反映生活的造型藝術,需要善於發現和捕捉變化中表現對象相對典型完美的瞬間状態,並調動一切藝術手法,塑造高於真竇生活的藝術形象。

我記得,在你的工作坊,我們兩人曾圍繞你的雕刻作品的特點,探討了中西方在藝術表現和審美情趣方面的異同點,注意到東西方人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標準,受不同文化、雕史、宗教、風俗、地域因素影響,在接受觀念形態時,對於藝術反映生活,從立意內容到表現手法,自然形成各自審美取向和傳統。我非常欣賞你以中國的線形元素融合西方图塊形元素,以此圍繞這一玉雕美學,分析彼此造型特徵、表現手法、審美觀念的不同差異,探討中西相互融合的可塑性。正如你在相關研究中所總結的,中國傳统雕刻表現手法中,吸收了古繪畫古石雕中「線形」傳統。借鑒了中國畫構築畫面的透视章法格局。溶入了中國書法和太極拳思維;「似水流雲,迁迴進退,優美舒展,天廣地宽」的文脈。依據雕刻工藝特點,形成「線形元素融入围塊形元素」,形中有線,線中有形,相互烘托,相映成趣的造型方法,從中國雕刻中可以感受到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優秀文化對民族雕刻的深遠影響。

中國雕刻古今相承、東西並蓄,線型思維無拘無束的豐富表現力,自由不羈地展現人們嚮往的理想境界,用人們喜開樂見的形象闡釋象外之意,用民族手法演繹中國故事,這樣可以充分展現東方大國當代雕刻藝術的文化自信和進步。那麼,再结合你對西方玉雕藝的總结,即團塊形雕塑造型手法,並對此進行比較和互鑒,由此東西方造型藝術手法相互交融,這是形成新穎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的有效途徑與方法。只有找到恰當的交匯點和切入口,這種交融才能有所作為。用中國玉雕語言講西方故事,也可以用西方玉雕語言講中國故事。通過融入東西方兩種文化元素,在創作方法、表現形式、技巧手法借鉴嫁接,創造兩種文化相互融合,多元文化都能接受的全新玉雕藝術形式,這是當代藝術求進步的新課題。

答:是的,我想用中國玉雕語言講西方故事,也用西方玉雕語言講中國故事。藝術探索是一种可以寻找相互交融,触类旁通,可塑性特强,開創无限可能性的试验天地,但它也是一條充滿挑戰性和不平坦的路,需要付出艱辛創作勞動並為之獻身藝術的精神。我來加拿大後,在與第一流高水準玉雕名家交流切磋的同時,充分利用本地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動物園、畫廊等社會資源,并直接與多方面人士就自然野生動物相關議題展開真情對話。所有這些北美實地體驗生活,充實了我的加拿大經驗,讓我更深入、更真實地瞭解和感受了當代北美時尚藝術潮流,人們普遍的審美取向。

就中國的審美特點來看,中華民族根據自身的審美偏愛,比較注重用「線形手法」表現生活的藝術歷史淵源流長,從遠古新石器文化可以發現,原始的文字、陶器上表達人物形象、勞動情形,精神祈許的内容,都是用拙樸的線形符號來表達,幾千年中國繪畫雕刻文化脈絡中,線形表現成為最具特徵的一大元素,任何古繪畫雕刻,包括無形無影的雲和水,或有形有影的人和獸,都是用線條來加以表現。這種「線形手法」文脈,不僅影响了中國传统雕刻,而且傳承當代。

比較典型的範例中,敦煌絲綢之路「素人長裙妝束,迎風舞動的美姿」給人印象深刻。這些遠古藝術形象,深深地印證並影響著本民族繪畫雕刻線形表現手法的传统延續。敦煌莫高窟壁畫和雕塑中的飛天,既不象古希臘的天使背上長著翅膀,也不同於古印度天女腾雲駕霧表示翱翔太空,而敦煌飛天不依赖祥雲烘托,僅用線形手法,以姿代飛造型,人物俏麗的頭頸胸、纖巧的身肢、長裙裹身、裳袂飄拂、肩上配以幾條緩緩風動的綢帶,這種流雲似水的「線形」手法和運動形態的完美組合,線形圓潤而流暢,表現人物飛翔姿態和風帶的流動變化,動感氛圍場勢,使人不僅感覺到天女迎風飛舞狀態,甚至似可察覺其中風的速力。這種將線形手法表现飛天仙女在廣闊無垠的雲海天際,舒展飄逸、輕盈漫舞的祥瑞情景,不僅充滿著古典浪漫氣息,更展現了中国線形藝術理想化美學思想的精湛和奥妙。

與此相對應,西方雕塑藝術中,以團塊形表現方法非常流行,成為很優秀的世界藝術傳統。我自己對這一造型方法塑造雕塑的主要認知,認為其主要特徵表現在:現實主義表現方法為充分揭示主題内容服務,造型端莊沉穩,塑形具象寫實,團塊形體敦實有力,雕塑的厚重感和力量感,闡發著深沉雋永氣息。團塊形立體形態雕塑充分保留了造型中渾圆結實的體量感,有長寬高和深廣厚的立體空間感,可供不同視角全方位觀摹,這種立體形態所產生的雕塑印象,或厚重,或輕盈,或豐滿,或清秀,給人豐富的感觀。

團塊形立體形態所塑造的形象,無論是具象的、抽象的、寫實的、變形的、應物象形的,由於表現手法寫實,富有真實生動的模擬寫真藝術效果。特別是西方人體雕塑,藝術家運用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追求人物比例、結構、形態、形象、肌膚、動態、以及能夠展現人體美的因素,用團塊形手法塑造形體的高底起伏,儘量把「人體美」完美地呈現出來。由於團塊形雕塑手法是最能細緻入微地表現人體形態的藝術手段,這種細腻精到刻劃,不僅給人以形式美感,而且鮮活的真實感給人產生親近感覺,儘管人們明知雕塑是虚擬的,但團塊形立體形態表現的「假中傳真」生動氣息,讓人心理上如入其境,有著活靈活現的真實存在感,而且這種手法對刻畫形象傳神,渲染情景意境,都有著維妙維肖的視覺催化作用。因此,團塊形立體形態元素是西方造型藝術中最有特點,最富表現力的雕塑方法。

比如,歐洲文藝復興後期,法國雕塑大師羅丹(Augusta Rodin)的傑作《思想者》,作品表現了偉大詩人但丁(Dandling)坐在那裏,沉入永不停息的思索,雕塑內容表達了「人文主義」思想對人類苦難遭遇寄予了極大的同情和悲痛。它的造型藝術手法,以典型的「團塊形雕塑」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特別是人體肌理的起伏,深入揭示人物内心思想和情緒。這種形式為内容服務的藝術表現,以作品形象呈現的思想性和洞察力,挖掘人物深層的内心活動,這是比較典型的西方雕塑優秀範例。

從北美視角,我對於加拿大當代玉雕藝術形成發展的觀察和實踐,這是這一移民國家通過不同民族從世界各地帶入的不同民族的造型藝術方法,在多元文化框架下,經過交融貫通、借鑒洗禮,重新整合,賦予新意。其中,在表現雄鷹和魁熊為代表的北美野生動物玉雕中,西方團塊形元素同東方線形元素融合,在創作中擦出靈感火花,逐步形成了概括洗練和線面結合為特色的北美玉雕藝術,用形象揭示作品蘊含的立意内容,主體清晰地出現在粗獷疏朗背景上,盡顯特定動物原生美態和雄渾大氣特質,讓人看了既有視覺美感,也留有無限想像空間。

但是我想指出的一個問題是,中國特别注重用「線形手法」,但在造型藝術採用「團塊形手法」方面都有優秀傳統。從考古史料看,立體形態石雕在中國具有十分悠久的傳統歷史,中國古代當黄河流域孕育著華夏文化的時候,先輩藝術家就與先人景仰的動物石雕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西漢時代,陝西興平霍去病墓前的古獸石雕,這是典型的「線面結合」範例,造型以形象雄渾拙樸為特徵,捨去了任何瑣碎的肌理和無關緊要的細節,而代之以概括洗練的體積,遠遠看去如頑石一樣的石雕與莽原大漠相交融,近前揣摩,含蓄誇張的陰線刻劃,變形洗練的處理手法,線面融合,相互襯托,突出了表現對象的自然本質。

霍去病墓前古獸石雕顯示,團塊形卧馬作為造像主體,原石上「線刻」手法是陰線陽刻合二為一的表現方法,古獸石雕基本保留原石鄒形,依山造城般雕刻特定動物形態,抓住整體大形和主要結構,基於團塊形立體形態,強調富於特徵的外形輪廓,用線形手法準確刻劃肌體關節點和内輪廓,既有外觀整體形態,又有平面浮雕或高低起伏,以渾厚敦實面貌呈現出「線面結合」的古獸形象。

悠悠歲月流逝,但先人創造的線面結合手法,讓人過目之後久久回味無窮。藝術大師畢加索生前就十分崇賞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並把它推崇為立體形態抽象藝術的先師和典範。我認為,東西方藝術都有它側重的傳統特點,而且,事實上由於人類生存和生活實踐的共通性,在觀察和表現形态方面還是有一定相似之處,隨著不同時代文明、不同審美文化的彼此影響和互鑒融合,東西方从古至今在線面結合方面創造和傳承的踐行,淵源流長,方興未艾,它的再創造空間有著无限可能性,這也是造型藝術需要永遠探索的課題。

四.「玉橋」—通過玉雕藝術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樑

问:《玉橋》這個書名很有喻意,就是你作為雕刻大師,通過玉石雕刻這一載體,加上自己的創意和藝術辛勞,搭建起一座加中文化流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這個非常有意思,從藝術表現形式上,中西方或東西方都有不同的特點,同時又有相互融合和互鉴之處,那麼,回到你這樣一個身居北美而來自東方大國的藝術家來說,經受了兩種文化和實踐薰陶,在以自己的藝術才能進行文化交流、促進文明融匯方面,應該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到現在為止,你應該在這方面是碩果累累,而且取得了業内外共認的成就。經過疫情之後,今年社會各個方面都重新煥發了活力,對你來說,也是進入了一個加中文化交流的忙碌時期。

大家知道,2023年五月份,加拿大B.C.省迎來當年的玉石節之際,在省議會榮譽廳隆重舉行了B.C.玉石節十周年慶典,這個活動也有你《玉橋——融東西方文化琢加拿大碧玉》英文版新書首發會内容,這是很高規格的新書發佈儀式。會議間省議會和省政府都有代表表示熱情洋溢的祝賀,你的新書專著也贈送給省議會圖書館,並以書本形式與省政府成員就本省有關的玉石工業和玉文化議题,提供資訊和展開對話。

據我所知,早在1885年前後,最早來加拿大修建鐵路的華工,在鐵路沿線及北部菲沙河谷淘金時,就發現加拿大碧玉,經過打磨抛光豔麗可人,有中醫郎中在回鄉探親時,將玉材帶回中國加工成器,馈贈親友或自賞,從那以後,出產於太平洋西海岸的加碧玉石,就進入中國琢玉匠師和愛玉人群視野,由於加碧同中國玉雕仿製青銅器投緣,於是加碧開始輸入東方大國,與中國古老的玉文化天緣奇遇、廣結善緣。這種特殊淵源,從那時起一直延續至今並面向未來。

尤其《玉橋—融東西方文化琢加拿大碧玉》修訂版新書是你經三十多年(1988-2023)在加拿大潛心學習研究北美玉雕藝術,積累了豐富創作經驗後,由實踐上升至理論的梳理總結。這部全面解讀加拿大玉石和玉雕藝術的專業著作,融東西方文化視角、加拿大玉雕本土特色、東西方藝術審美取向,從玉雕創作的內容形式、處理技巧、製作工藝等多個方面,對加拿大玉雕藝術作了深入淺出的分析探討,是一部既有知識普及作用,又有創作指導意義的讀本,為讀者瞭解當代北美玉雕藝術動態和水準提供了很好的觀察视角。

你作為加中玉文化交流與合作的「使者」,來自上海,自然传承了「海派琢玉人」的基本素養,被公認為「海派特級玉雕大師」,你作為海派雕刻藝術家移民來到加拿大,當你讀懂加拿大多元文化國策,憑藉東方文化以及海派玉牙雕刻底蕴,注重於把東西方造型元素和不同審美觀念結合起來。從你一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你的玉牙雕刻主要表現北美洲野生動物,以理性導向駕驭創作,追求現代视覺審美意境的表達,把中國雕刻核心的線形美感元素融入北美立體塊面造型方法之中。正是由於這種北美本土化玉雕藝術「根向下,花朝上」,所以能夠赢得西方主流社會認可和推崇。我知道,作為一個致力加中文化交流的藝術家來說,這個過程並不平坦,這裏還是發生了許多背後故事,非常想聽聽你關於這方面的介紹。

答:我從長期在海外跨文化探索踐行中體會到,海派玉雕走進北美多元文化社會,不僅需要有堅定的東方文化自信,而且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寬廣的國際觀。藝術家作為反映生活、再現生活、高於生活的使者,我們立點要高,視野要廣,不僅僅局限在繼承民族傳統、推廣中華文化這一層面,而且需要因地制宜地以中國優秀文化藝術作底蘊,學習和融合西方藝術優秀元素。由於玉雕藝術具有著通俗文化和人類共通語言特質,海派玉雕要走出國門,走進西方社會,我們需要致力於尋求一種在海外多元文化背景下,融東西方文化,中西結合新途徑,一種被不同族裔、不同文化、不同審美觀念族群都能接受的新穎玉雕形式。

以《玉橋》修訂本英文版為例,這本書由中國知名翻譯學者劉雪芹教授、加拿大知名翻譯家張立國教授和我本人,歷經一年多線上密切溝通聯繫,跨越兩岸三地越洋合作終於完成的,這是以英文同加拿大主流社會直接互動的文化交流。今年的事情很多,除了你剛才提到的外,在玉石節期間,我還通過聯邦國會議員贈送一批《玉橋》修訂本英文版新書分別轉交給聯邦政府總理及相關機構和官員。因為作為這本專著作者的我,經過三十多年對加國玉石創意產業的學習研究,很願意通過這本書,為加拿大總理和聯邦政府礦業、文化等相關部門決策官員,更多瞭解本國玉石創意產業和玉雕藝術現狀以及未來發展,提供一些比較專業的資訊和建言。不久,總理辦公室高級顧問代表總理特魯多回信表示:非常感謝與總理分享我的工作,請放心,我們非常感謝您深思熟慮的意見,並且已經仔細審核了您的評論。有關信件副本和專著正轉發給相關部長,供他們參考和考慮後續發展。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善本和特藏圖書部門,對於本人捐贈的英文版《玉橋》表示:您的支援有助於我們維護在UBC大學及其他領域所提供的專業資訊,多虧了您,UBC教師和學生以及廣大公眾將擁有為子孫後代造訪這本精美而全面的參考書,您表現出的慷慨支持直接促進了我們發展機構為持續學術和研究提供卓越的資源,協助我們共同追求並影響未來。我寫作這本專著的初心和願望,是希望書中內容為加中兩國讀者更多的瞭解加拿大玉石和北美玉雕相關信息,希望加拿大政府和全社會著眼於當代玉文化進步和它的未來,支持本國特色玉雕藝術的傳承延續,把這一職業教育和人才培養工程納入本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計劃之中,帶動這一領域新人輩出,這將有助於充分發揮本國豐富玉石資源優勢,最大限度地挖掘其自身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以共同推動玉雕藝術和玉石創意產業的持續性發展。

負責再版這本英文版新書的北美科發出版社張社長指出:《玉橋》修訂版和英文版新書是在B.C.玉石節和本國玉文化推動下的產物,也是加拿大有史以來第一部由華人全面解讀本國玉石和玉雕藝術的中英文雙語版專業著作。尤其英文版出版的意義在於體現了加拿大華人能夠融入主流社會並做出傑出貢獻的一個有力見證。由於這本書的內容與加拿大玉石產業和加中兩個玉石文化大國之間密切交往有關,所以新書一經發佈立刻引起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可以相信,這本書對於弘揚東西方玉文化,特別是助力玉雕藝術傳承將發揮積極作用並產生深遠的歷史影響。

就玉雕藝術開展的加中文化交流來說,我認為這是一種「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加拿大北部土地遼闊,山脈連綿,山川河流之間埋藏著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碧玉最負盛名,在億萬年大自然造物運動中潤育了神奇美妙的玉石。它體塊碩大、綹裂較少、質地堅硬、色澤豔麗、晶瑩翠綠。加拿大是世界擁有玉石儲量最多的產玉大國,在B.C.省發現的碧玉,體塊碩大、綹裂較少、質地堅硬、晶瑩翠綠、色澤均一、礦藏儲量、全球之最。其中濃豔碧綠的祖母綠,如同深邃碧綠的潭水,色感酷似青銅古器沉穩凝重,尤以加碧玉質可雕性,相當適合精工細作中國玉雕仿古器皿。所以,增进加中玉文化交流,共同挖掘北美天然玉石資源的經濟和文化價值,我作為一位加拿大琢玉人同样責無旁貸。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加拿大豐富的玉石自然孕育了本土玉文化,本國玉雕藝術家瞭解和把握北美多元文化特點和審美習慣,因地制宜地運用本地玉石,尋找符合主流文化相吻合的表現方式,用玉雕語言讚美大自然,表現文化內容,使玉雕成為由自然到文化轉變的絕配。加拿大野生動物雕刻的形成環境和民間基礎比較特殊,由這一移民國家的各民族來到本國後,從世界各地帶進了毆洲石文化、非洲木文化、亞洲玉文化,并融合了北美洲愛斯基摩人和印地安土著民族的造型藝術方法,經過交流貫通和借鑒,融入多元文化,賦予新的創意後而逐步成形的。在發展過程中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藝術的相互交往和碰撞,使得東西方文化在交匯過程中不斷深度融合,出現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和作品。

其中本國玉雕無論在選題内容、表現形式、還是審美趣味上,努力追求符合當今時代、符合東西方各族群的審美需求。由此在北美文化土壤中生根、散枝、派葉、開花、結果,逐步趨於成熟,並且以它生活化、大眾化、本土化的特徵與民間生活更貼近,與社會時尚更密切,所以這種藝術紮根民間,流行現代,具有廣泛的民間基礎和自強不息生命力。

如果說早在十八世紀來自中國的老僑前輩最早把加碧帶到中國並同東方玉文化聯結起來,那麼近年來自東方大國新移民,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推動玉石資源開發,在北美弘揚中國玉文化,B.C.玉石如同一張閃亮的地方名片,正引起了世界的高度關注,引起了廣大投資者青睞。這些歷史性進步正已成為當下這一領域的進行式。

玉雕藝術家作為反映生活、再現生活、高於生活的使者,我們立點要高,視野要廣,不僅需要有堅定的東方文化自信,而且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寬廣的國際觀。同時,不局限在繼承民族傳統、推廣中華文化這一層面,而且需要因地制宜地以中國優秀文化藝術作底蘊,學習和融合西方藝術優秀元素。由於玉雕藝術有著通俗文化和人類共通語言特質,海派玉雕要走出國門,走進西方社會,我們需要致力於尋求一種在海外多元文化背景下,融東西方文化,中西結合新途徑,一種被不同族裔、不同文化、不同審美觀念族群都能接受的新颖玉雕形式。我感到自己能作為推動加中玉文化交流的其中一員,三十多年初心不移,坚持不渝,融東西方文化,琢加拿大碧玉,我由衷地感到很有自豪感。

五.海派牙雕的工匠精神對學術文化的啟示

问:記得以前我曾採訪和參觀過象牙雕刻的工作流程,看那些工匠師傅在雕刻時專心致志,没有一絲旁怠,尤其是雕刻細小物件時,微小至頭髪絲的那種情況,稍微一不留神就會前功儘棄,自己看了以後非常感慨,這不同於油畫家,畫得錯了或不稱心,可以隨意塗抹修改。玉雕藝術一方面是創意的體現,另一方更是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這就是我和你討論過的工匠精神。我每次去你的工作坊,那裹本來地處温哥華市中心依山傍海的旅遊景點,基本感受是忙碌和浮躁,但你的雕刻工作室,卻讓我見證了一處身居鬧市自辟寧静的異樣天地,領受了一種名副其實不為俗世所動的工匠精神。

這個環境,其實是你創造了一個自己純靜和質樸的精神世界,也讓我見證了一種工匠精神。玉牙雕刻最令人震撼的是它的精細處理,那些玲瓏透剔的作品、那些精准到位的形態刻劃,就是要從手中的古象牙或玉石,用雕具一絲一縷地雕刻出來,所以,沒有工匠精神支撑是難以雕成一件作品的,在這方面是很難糊弄人的。在這工作室,我記得曾和你多次談論當前缺乏工匠精神的感慨,正如你所說,人人都能以一顆安靜的心安放書桌和工作臺,而這取於個人的選擇。所謂工匠精神,我想實質上就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也可以說是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工匠是對所有手工藝(技藝)人,如木匠、鐵匠、銅匠等的稱呼。荀子說:「人積耨耕而為農夫,積斫削而為工匠。」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為農夫,長期使用斧頭等工具的人為工匠。自古以來,任何一個從事工藝劳動的工匠,都是以其畢生精力獻身於這一工藝領域的。換言之,工匠就是從小學徒而終身從事某種匠工的人,如鐵匠、銅匠、建築泥瓦匠等。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除農業之外的各種手工藝工匠已經形成規模,稱為「百工」。這些工匠能夠「審曲面勢,以飭五材,以辨民器」。隨著工業化時代的到來,現代工藝已經從手工藝發展到機械技術工藝和智慧技術工藝。技藝水準的發展也標誌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工藝製造大國,無數行業工匠的創造,是燦爛的中華文明的標識。在我國的工藝文化歷史上,產生過魯班、李春、李冰、沈括這樣的世界级工匠大師,還有遍及各種工藝領域襄像庖丁那樣手藝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我仔細看你那本《玉橋》,就是一個體會工匠精神的啟發過程。「追求精緻到位」的這種工匠精神正是我們在學術上久違的,藝術家和人文學者雖然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工匠,因為職業和工作模式不同,形成的作業程式和產品特徵不同,尤其工匠集中在製造業,有些不一定具有人文和理論的學術特徵,但是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的倫理取向和行為要求,在基本內容方面卻是一致的,這就是敬業、精益、專注、創造(創新)等。

工匠精神需要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以及使用者至上的服務精神,這些基本內容都適用於人文學術領域的價值要求和行為倫理,而且人文學術更具有必要的「創新」標準,它甚至超越了工匠的「創造」層次,這方面的規範要求應該更高端、更嚴格。中國文化中的治學傳統,從歷史上來說是以嚴謹和匠心為主流的,這也是中國幾千年文明和中國優質文化能得以延續的原因之一。這裏,堅持學術的獨特性是一個關鍵。孔子言「十有五而志於學」,先有「學」才有「術」,問學和問道並舉,而與世俗的政治和為官總有顯性或隱性的區隔。

這一在世界範圍內都有著一種共識,從古希臘始,哲學與政治、知識與權力之間就存在必要的界限。中國科舉制度之所以引起西方社會的重視,甚至是包括英國在內引進科舉形成他們的文官制度,最看重的就是它的嚴謹、嚴格和嚴厲式的公平。學術上沒有一夜暴富的捷徑,就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其中第二境界就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中國治學傳統中的匠心精神主要不是傳授的,更多的是天然具有的傳統或自覺行為,凡違規者與倫理和法律都不容。這幾年,我與一些學者討論當前學術研究匠心精神缺失時,大家都感到這是一個長時期歷史形成的後果,這個歷史斷層重新連結或彌合需要一定的時間,關鍵是有一個人心回歸的問题。

答:我非常同意你所說的,當我們討論當前文化藝術和學術研究領域的匠心精神缺失時,實際上是一個長時期歷史形成的後果,這個歷史斷層重新連結或彌合需要一定的時間,關鍵確實是學術界要有一個人心回歸的問題。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學統和道統,之所以能經受時間的考驗,就在於它的精細和優質。回歸學術,回歸文化,某種意義上就是要回歸到匠心精神,這是做學問的前提。無論是儒、釋、道,還是吸納外來的文化,講究的都是經世致用,雖然派別不同,理念不同,但在做學問中都要如同工匠那般腳踏實地潛心苦鑽,現在這個年代,既充滿了邪惡誘惑,卻又是各種條件俱備,是搞藝術和做學問出成果的時機,關鍵就是要耐得住寂寞,靜下心來、沉潛下去,深度鑽研。

就我自己的個人經驗來看,海派牙雕「精益更求精,卓越再超越」的工匠精神,這一沁入牙雕藝人内心的文化精神,具有特別的社會人文科學價值,很值得我們研究挖掘並推廣傳揚。綜觀史實可以不難發現,它的形成和傳承是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環境、人文習俗、天時、地理、人和,諸元素有著緊密關係。例如,上海象牙雕刻伴隨著近二百年歷史變遷,時代造就了本地牙雕能工巧匠,他們新老接替,代代傳承,群英薈萃,名家輩出,成就了輝煌業績。上海是中國早年最大的對外通商口岸,也是與世界接軌最早最快的城市。厚實的中國傳統文化,同世界現代文化交融與影響,使上海這一特殊城市,逐步形成了自由開放、包容求新、兼收並蓄、融會貫通的城市文化特徵。

上海這一近代開埠的國際大都市,最能感受到中國近代發展的歷史脈搏,早年因外國勢力入侵,軍閥爭鬥,戰亂紛飛,時局混亂。全國各地眾多文人賢士彙集上海的外國租界,以求自保。也有各門各派的民間藝人來滬賣藝討生活。很早以前,「海派牙雕」就在這樣的「良田沃土」裹應運而生,並且日積月累,逐漸成形。「海派」一詞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地域性風格」的俗稱。如同京派、粤派、嶺南派,是地方特色的一種注解和標誌。上海特殊的城市文化造就了海派牙雕藝人,也形成了這一群體若干與眾不同的職業素質:敬畏文化、見多識廣、包容靈活、思路細密、精緻習性、性情專一、作風嚴謹、心靈手巧、認真敬業、恪守規矩、守信承諾、不願服輸、敢於突破、超越極限、獨具匠心、追求卓越等特點。

從地域上說,海派牙雕既是指上海牙雕地方風格、特別技巧和展現特色。也是指藝人海納百川的胸懷,對國内同行和其他藝術長處願意博學多采,對國外流入的時尚文化有著敏感的領悟,對江南風土人情有著特別的偏愛。但是,這種由地方文化影響,同時吸收其他新事物,進而形成的審美觀念、形象思維,變通能力,令他們在用牙雕來表現特種藝術時,自然而然地展示出海派獨特風格特色的牙雕藝術,這全部過程都是與「工匠精神」分不開的。

從「工匠精神」視角看,正是由於象牙雕刻的精細程度超過了常人視覺極限,具有迥異於常人心理和生理難以達到的限度,因此富有了獨特的審美價值。牙雕藝人驚人的技能和意志,往往令人不可思議,那是一個眩人耳目、淨人心靈的獨特的物質和精神世界。人們贊佩不已之餘,無不為奇工巧匠的挑戰極限和驚人創造力受到鼓舞和刺激。牙雕藝術家在靜靜的藝術創作中,勇於突破常人想像,挑戰極限,將象牙自然物質,轉化為非物質文化,創造了小中見大,一以當十的「微觀大視野」,為人們提供了海派風格特色的珍貴牙雕藝術。無論是我在上海地方牙雕的成長過程,還是在加拿大從事玉雕的經歷,其中包含著數不清的艱辛和不易。行業前輩在開拓一門技藝中的每一招一式,每一項突破和失敗,都是後人走向成功的基石,都是不可思議的工匠精神。

因此,我一直堅持這樣的看法,即藝術是永不落伍的時尚,它從來不會用形式來局限創造者,雕刻藝術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將會是永恆的文化產業,天長地久經久不衰。而工匠精神正是發揚廣大民族雕刻的重要基石。為此,提倡「工匠精神」回歸,找回傳統,就像「海派牙雕工匠精神」清纯高尚的本色,無疑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其中,中國雕刻應保留和傳承各地方風格特色,大師應樹立鲜明獨特的個性化特點。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民風民俗都各具差異,所以,當用雕刻語言來解讀同樣的中國文化時,都會在表現語言上發揮各自獨特表達方式,反映出不同地域性的審美偏愛和習慣,這也自然形成了京派、海派、蘇派、揚派、中原派、嶺南派等藝術流派,它們以各自富有地方特徵的風格特色,在中國雕藝舞臺群芳爭妍,各放異彩,呈現出雕刻藝術多元化、多樣性的表現形式。

其實,藝術貴在獨具特點,行話說:十個優點還不如一個特點,這說明了藝術的獨到構思,特别手段。别出心裁的形式、別具一格的風格,往往能出類拔萃,脱颖而出,給人印象深刻。所以,在提倡鮮明的地方風格特色的同時,強調用工匠精神去付諸行動,顯然有助於一方雕刻藝術自立於民族雕藝之林而獨樹一幟。無論是以前的象牙雕刻,還是現在的玉石雕刻,這一傳統行業在世代交替、傳承發展過程中,是經過多少代能工巧匠長期艱辛努力,所創造的優秀卓絕的獨特藝術,和寶贵的行業精神,它如同一座閃亮的文化豐碑,將永遠留存我們民族文化記憶中。那種「精益更求精,卓越再超越」的工匠精神,不僅適應精細雕刻,更適用於文化科技各行各業。這也就是可以回歸到你所說的整體人文精神的環境中,所以也很期待,海派牙雕的工匠精神能給人文學術的整體環境的改善帶來更多的啟發。

问:圍繞玉牙雕刻,我們進行了很有意義的對話訪談,涉及了不少話題,從你個人的經歷,到推動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相應的藝術觀點,然後引申到工匠精神對人文學科的影響,非常豐富和精彩。我的感覺,這些問題其實都是我們在海外從事文化和學術交流所要面對和處理的問題,實際就是兩個層面,一是需要持守自己中國和東方傅统文化的自信,另一方面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寬廣的國際觀。正如你所說,藝術家作為反映生活、再現生活、高於生活的使者,我們立點要高,視野要廣,不僅僅局限在繼承民族傳统、推廣中華文化這一層面,而且需要因地制宜地以中國優秀文化藝術作底蕴,學習和融合西方藝術優秀元素。由於玉雕藝術有著通俗文化和人類共通語言特質,海派玉雕要走出國門,走進西方社會,我們需要致力於尋求一種在海外多元文化背景下,融東西方文化,中西结合新途徑,一種被不同族裔、不同文化、不同審美觀念族群都能普遍接受的藝術形式。

通過這次深度對話專訪,我們展開了東西方雕刻藝術美學和精神,以及對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作用和影响等議題的廣泛討論,這是相當有意義的一件事,所以應該特别向你表示感謝!  

作者简介

胡昌民Charles C.M.Hu,加籍華人。在北美長期從事野生動物玉牙雕刻,追求東西方造型方法融匯貫通,作品寓喻人文情趣,揭示內在自然屬性,把中國雕刻最核心的線形元素融入西方團塊形造型方法之中,作品具雕塑感、體積感、線形感。表現特点;豪放大氣、化繁為簡、概括洗練、內藏骨子、動勢平衡。雕刻形式;具象與抽象並蓄、精緻與簡約合璧、清晰主體出現在粗曠背景上,展現了鮮明的加拿大特色與個人風格。

2013年加拿大出版《跨文化探索--胡昌民加拿大玉牙雕刻》,2016年上海人民岀版社出版《上海象牙雕刻》。2020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首版《玉橋》,2023年北美科發出版《玉橋》修訂本英文版。獲世界華人美術金筆獎「時代功勳藝術家獎」、美國時代華人傑出風雲人物「藝術家卓越成就獎」、日本國際元宇宙峰會「人工智能前衛領袖獎」。

胡昌民加拿大玉牙雕作品浏览网址:https://charlescminhu.com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