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高度传媒Lee Wu 报道】近来,高度传媒、品味生活团队和未来生物沙龙联合邀请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杨金宝老师,举办每周一次的探索《道德经》智慧讲座,深受大家的欢迎与喜爱,是一场“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有成效”的国学盛宴。

 杨老师首先告诉我们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群经之首,而老子的《道德经》可称得中国古代万经之王,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和运用,读者人数仅次于《圣经》。全书共5 000余言,格言体,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以“道”为其哲学之最高范畴,“道”含有万物之本原、事物变化发展之规律等含义。“道”永恒存在又不能直接感知。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因而“道”又具有无的否定之性质。强调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且具有向对立面转化的变化规律,即所谓“反者道之动”。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主张对立面无条件地转变,带有相对主义的色彩。在对待事物变化的态度上,主张贵柔、守雌,崇尚虚静、无为。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几乎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在《道德经》中,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及无为而治。

“道”被老子描述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它无形无象,而又无处不在。这个“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超越二元对立的观点:在《道德经》中,“道”被认为是超越二元对立的,它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既不是美也不是丑,它是超越这些相对概念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世界的视角。

自然无为:在《道德经》中,“道”被认为是自然而然、无为而为的。它不干预,不强制,而是让事物按照自己的规律自然发展。这种自然无为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处世哲学。

无限包容:《道德经》中的“道”是无所不包的,它包容万物,无论善恶、美丑、高低,都在“道”的范畴内。这种无限包容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胸怀和视野。

“德”是“道”的体现。在《道德经》中,“德”被视为个人和社会的基本准则。它包括诸如仁爱、慈善、公正、诚信、谦虚、恒心等品质,以及一种自然、平衡、和谐的生活态度。

《道德经》为什么如此受关注呢?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复杂。这些挑战包括环境破坏、资源短缺、社会不公等问题。《道德经》中的“道”所倡导的自然、和谐、包容等理念,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案。

其次,《道德经》中强调的“德”,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尚的道德标准,它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卓越,同时也要关爱他人,回报社会。这种道德标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再者,《道德经》的关注点是人,它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修行,主张通过清心寡欲、返璞归真等方式,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这种关注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因为它能帮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种精神寄托和慰藉。

除此之外,《道德经》可以帮助我们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有指导意义。例如,在修身方面,《道德经》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谨慎、诚实等品质;在齐家方面,它强调家庭和睦、亲情友爱的重要性;在治国方面,它主张无为而治,让社会自然发展;在平天下方面,它倡导和平、协作、共赢等原则。《道德经》的这些思想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归纳起来为:无为、利他、不争!

总的来说,《道德经》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和卓越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提高自身修养和认知水平,为社会和谐和国家繁荣做出贡献。

 我们学习《道德经》不仅仅是能够开阔视野,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是可以磨炼自己的心性,把浮躁的情绪慢慢沉淀下来。它的人生智慧,宛如一盏明灯,在我们海外征程中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1、不争的智慧: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做人要像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杨老师带领我们围绕“上善若水”展开了探讨,使我们得到启发与感悟到“水”的智慧——柔顺却充满力量,谦卑却无所不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在人生、职场和个人成长中找到全新的力量源泉。

 2、柔的哲学:《道德经》推崇柔弱的智慧,主张守柔贵雌,“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意味着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

老子强调“柔弱胜刚强”。在加拿大多族裔社会中求发展,这一智慧有着深刻的意义。我们可能会面临各种强势文化社交体系的冲击。此时,若以强硬的姿态去对抗或者急于求成地融入,往往会碰壁。而以一种柔弱、谦逊的态度去对待不同的族裔文化则能收获更多。就像涓涓细流,看似柔弱,却能在坚硬的大地间寻得缝隙,最终汇聚成江河湖海。以温和的态度去学习其他族裔的语言、习俗和文化价值观,不强求他人立刻接纳自己,而是以自身的尊重、包容和理解慢慢融入,这样反而能够更快地被这个多元的社会所接受。 懂得包容是在多族裔社会中生存发展的重要法则。

3、祸福相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表明祸与福紧密相邻,福可能隐藏在祸中,提醒人们要适度居中,避免过度追求而导致反效果。

4、顺应自然:老子强调顺应自然,不刻意而为。他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关键在于顺乎事件的自然和人性的自然而作为。顺势而为是面对挑战与竞争用柔性思维寻求突破的一种智慧

5、否定的智慧:与儒家的正向肯定不同,道家崇尚否定的智慧,老子认为一旦定位就已经偏离,强调的是隐忍质朴、不张狂不卖弄的态度。

 6、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过多干预,顺应自然法则,达到治理的最佳状态。通过探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理念,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价值往往体现在“无”的作用中。正是这些“空无”的部分,例如车轮的空隙、房间的空间,让事物具有了实际的意义。这一思想为理解“无名天地之始”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帮助我们感悟“无”作为宇宙起源的深刻意义。

7、知足常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过度的欲望是祸患的根源,清心寡欲才能减少灾祸。

8、简朴生活:老子认为真正的幸福藏在平常自然之心,以及对简单生活的满足里,过分的欲望只会带来无尽的烦恼。

《道德经》的这些智慧为人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提供了指导原则,帮助人们更好地指导自己和对待世界。

  在《道德经》智慧探索中,杨老师的学问渊博,国学功底深厚,他讲座与回答问题,能联系实际,生动易懂,深入浅出,使我们受益多多。他讲座中亮点还有

追寻不可见的真理:第14章描述了“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境界,体现了道的不可捉摸性。通过这一章节的解析,让我们加深了对道“无形无象”的理解,并进一步体会到“道”作为超越一切表象的本源,与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的核心思想相呼应

道法自然:第25章提出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概念,将道定义为宇宙的终极规律和秩序,并强调“道法自然”的原则。这一章节为我们理解第一章“名可名,非常名”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揭示了“道”作为无名和有名统一体的奥秘。 

通过杨老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讲座,我们大家都感到收获满满,对《道德经》的精髓有了清晰的认识:道是无形无名的本源,也是有形有名的世界的依托;它超越语言与定义,却深刻影响着一切的存在与变化。  

这种超越表象、追求本质的智慧,不仅为大家理解《道德经》奠定了基础,也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探索和团队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启迪。

非常感谢杨老师的带领和每一位参与者的分享与思考,激发了我们大家对古老文化智慧的全新思考。

欢迎对国学智慧感兴趣的朋友加入我们的文化沙龙。期待在今后分享会中继续与大家一起感悟《道德经》的深邃哲理,希望通过每周深入学习《道德经》的智慧海洋,用学到的理念来化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难题。

时间: 每周五下午3:30

联络人:Sonia Li 778-388-0636

地点:未来生物大讲堂2119-11871 Horseshoe Way, Richmond

(完)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