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那时的天 很黑很暗
偶尔星空在闪烁发光
我离开故土远涉重洋
为的是靑春无悔的梦想。
你用宽容有力的臂膀
卸下我沉重的负担
你用宏伟厚实的胸襟
接纳肤色不同的姐妹兄弟。
多么幸运 遇到了你
开始了毕生的爱恋 不离不弃......
这是以前诗作的前半部,不知不觉中我在加国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原居地的时间。我属于时代的幸运儿,也是不幸群体的一员。出生于大饥荒年代,母亲生我之后只吃过一只鸡补身。那是物资匮乏的年代,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要凭票证供应;那还是读书无用的年代,小学初中在各种运动和大小批判会中度过。
幸运的是十年动乱的结束,恢复了高考,迎来了知识的春天。当听到这消息时,我还在农村放牛,兴奋得差点从牛背上摔下来。随后的二年,夜以继日地补习备考,终于以高分入读南国重点大学的外语系,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体制内任翻译。
(图自 Lingualinx)
我没有家庭背景,也没有卓越的才能,凭借那时外语人才短缺,当然自己也专业出色,很快成了单位的首席翻译。1986年5月随领导访问北美,参观温哥华世界博览会,为吸引外资、扩大开放穿针引线。出国的第一站是加拿大温哥华,我当时没意识到,这座风景秀丽、依山傍海的城市与我终身结缘。
第二年我又随另一首长,到美国洛杉矶参加一国际年会。那是八十年代胡赵当政时期,二十多岁的我正意气风发,身兼直属机关团的职务,忙得不可开交。人生的“繁花”时代,心情格外舒畅!
出国二次之后,耳闻目睹了海外的情况,我的心“野”起来了,不再满足体制内那种论资排辈、按部就班、思想僵化的工作方式。我静静地思索着未来,与同期大学生相比,我的地位无疑非常优越。出国机会更羡煞许多职务比我高的同事,而且每次出国¥500置装费,是数目不菲的补助。
那时候我受法国哲学家萨特的存在主义影响较深,生命的存在意义,在于以「我」为中心去探索、追求、解决和优化其生命一切。接着便不顾许多朋友、同事的善意规劝,向组织递交了自费出国留学的申请。
(图自 Edvoy)
厄运也从那时开始,我被“冷藏”起来,澳纽的出差机会没有了,UCLA交流项目也拱手让人。最难堪的是,政策规定我需要“过冷河”,即离开敏感部门二年才能办理正常的出国手续。细数下来,从申请到最后签证,总共有七个关卡,每一关都让人身心疲倦,也可能前功尽弃。在至暗时期,我沮丧消沉过,又重新振作,利用一切机会赚钱,如文本翻译、英语补习、商业中介等,同时学习了驾驶和计算机,为日后生活作精神和物质准备。
贰
幸运之神再次降临,几番折腾之后我终于拿到了加国入境签证。当怀揣为数不多的血汗钱登机的时候,我依旧心事重重,十多个小时的航程几乎没有合眼。前途茫茫,一切都是未知。日记本上记录着当时的计划:
1.生存。尽快找到工作,少用或不用谷种;2.发展。入读研究生,从而有几年的缓冲期;3.居留。长远目标是获得身份。我下定决心,没有回头草可吃,“人生能有几回搏!”
(图自 Ackah Business Immigration Law)温哥华的一切非常熟悉,UBC图书馆、玫瑰园,史丹尼公园、女皇公园、还有唐人街,二年前的情景历历在目。我徘回在中华文化中心,凝视着牌坊下的一对石狮子,那是我亲手经办,从广交会订货船运至温哥华,作为友好城市赠给温哥华市民的礼物;一切又非常陌生,没有了前呼后拥,没有了大小宴会,没有了项目洽谈,更没有了热情的侨胞。只有那对石狮子深情地望着我,彷彿说,1988年5月,“时间开始了!”
接下来是往返于公寓、学校、超市、图书馆,不断重复。一个周末我还到美加边境附近的农场摘士多啤梨,赚取零花钱。农场一望无际,小型飞机不停地起降,把新鲜农作物运往各地。
我们每人领一个已编号的小桶,摘满一桶的工钱是2加元。这钱太容易赚了!开始劳动时我与同学还有说有笑,看中熟透的士多啤梨就拿衣服擦擦放进嘴里,又鲜又甜。
个把小时之后开始腰酸背痛,后悔没有携带小凳子。中午之后艷阳高照,戴着帽子照样大汗叠细汗,水壶有水也不敢多喝,远处隐约看到木屋洗手间,一趟来回要40分钟。BC夏天阳光充足,农场主预订的大巴晚上九时才来接我们回家。我想走也走不了,只得硬撑继续劳动,直到精疲力竭,上车之后就昏睡了。十五小时的劳动连同交通、中间休息,平均时薪$2.75, 总算是人生第一次赚加元,苦不堪言、苦中作乐兼有之!
(图自 CBC)
研究生申请还算顺利,国内母校与UBC有学术交流协议,我的学分学历得到承认,但需要补社会学本科若干课程。研究题目为《异族通婚的文化和社会影响》,导师是精通粤语的西人,他到广东作社会调查时我们已认识,见过好几次。他把我介绍给助教李师兄,并嘱咐以后我学业或生活碰到什么问题,可以找李师兄帮忙。
叁
以前的工作使我有机会结识各行业的外商侨商,其中有云迪·麦当劳女士,她是六十多岁商界强人,后来成为第一位出任温哥华贸易发展局的女性主席。她到国内访问时我们见过面,有过长谈。老太太承诺僱请我,如果我愿意到她公司工作的话。
该公司是北美西部大型工程部件供应商,客户是采矿业、林木业、建筑业、汽车维修等,北美有二十多家分公司,台湾、香港也有代理,新加坡刚设立了分公司,每年数亿加元的销售额稳列行业前茅。老太太是具前瞻性的生意人,她看到了大中华市场的潜力,也看中我的英语能力及政府工作背景。
我抵达后马上与她通了电话,表示办妥入学手续之后才到公司拜访。并希望暑假全职工作,九月开学后再调整工作时间。她完全支持,工作许可等法律文件由她的律师协助办理。随后我在海外部工作,由她的副总裁儿子带领,主责处理新加坡、香港、台湾的订单和出货事宜。
工作是沉闷无趣,我非理工科出身,只得硬着头皮死啃电话黄页般厚的产品说明书,参加专业技术的培训和考试。出粮是无比快乐,每二周一次,公司待我不薄,生活自给有余。作为唯一的华裔,我从没感到受歧视,公司同事经常邀我参加他们的活动,行山、滑雪、垂钓、垒球、烧烤等等。
(图自 Empower Adventures)
九十年代初发生了几件大事,喜忧参半。首先是我获得了的长期居留身份,当初拟定的目标全实现了,我却高兴不起来。北美经济步入了衰退期,公司正大刀阔斧地缩减部门和裁员。更懊恼的是,总部委托咨询公司做的商业计划书,明确指出大中华市场潜力巨大,但风险极高,未来五年不宜设点。
学业还在继续,但我已经不在状态之中。与李师兄长谈,他羡慕我泊了个好码头,生活、居留无忧。他属于公派生,博士论文已完成,人也将回国,而他正在办手续申请老婆孩子出来。社会学博士的出路非常窄,多数是政府部门和大学,未来生活怎样?他已经愁眉苦脸了。
我再次面临选择:“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莎翁.哈姆雷特)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暂停学业。我自问不是学术人,当初读研是为了居留,现在居留问题解决了,而李师兄的前途让我心灰意冷。
同时我还决定趁势离开公司,好聚好散,既然大中华分公司遥遥无期,那么裁员大信封是悬在头上的利剑。我把辞职的想法告诉了部门主管,他非常高兴但不敢定断,让我直接找CEO,也就是云迪·麦当劳女士。老太太很和蔼,同意我离开,还指示多发我一个月薪金,说日后有机会欢迎回来。
下一步该怎么走呢?半年的EI(就业保险金)令我没有经济压力,靠自学拿到了加拿大证券课程文凭和保险执业牌照,顺利地进入投资理财行业,后来转入了一大银行任投资顾问,直到财务完全自由。
肆
在一次社团活动的宴会上,我聆听了当时BC省督林思齐博士的演讲,他鼓励新移民融入加拿大社会,同时保留自己原有的文化特色。变“落叶归根”为“乐业生根”。“乐业”就是以你在加国的事业为荣,“生根”就要安下心来,把这里当作永远的家。归纳起来就是简单的ABC:Acceptance接纳、Belonging归属、Contribution贡献。
(图自 Global Immigration Services)
当时我有些感动,接纳和归属没有任何问题,加拿大给了我一切,而我为这个国家贡献了什么?按章交税当然是贡献。除此之外呢?同桌的中侨互助会行政总监陶太知道我的经历,便鼓励我做义工,还留下了义工发展部的电话。
从那时起,作为义工积极分子,我经常参加新移民讲座、入籍考试、车牌医疗卡申请、长者报税、国粤语学习班、松鹤天地专栏、三级政府竞选翻译等等,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收获满满。1994年更被提名为杰出义工,得到了BC省首席大法官的嘉许。当年的《星岛日报》和《世界日报》都有图片和文字刊载。
光阴荏苒,我移民超过35年,早就扎根加国,开枝散叶。儿女从UBC毕业之后各自独立,而自己也步入了生命的璀璨黄昏。我时常拿林思齐博士的ABC与新老朋友分享,认为服务社群是较好融入加国的方式。回首往事,一切恍如昨天。我真心感激,生命有你。“诗言志”,就以自己的诗为文章作结吧:
也曾回首
也曾泛过泪光
那是橘子花开
用纯真编织 永志难忘
也曾气馁 也曾忧伤
挺住了 路就越走越宽
从容应对命运的挑战
沿途有欢声笑语 鲜花绽放。
真心感激 生命有你
也拥有自己
自由自然的空气
郁郁青青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