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第二波疫情刚刚来临时,媒体报道说加拿大联邦政府已经提前花费10亿元,订购了共计4.14亿剂疫苗。加拿大只有不到3800万人,这样算下来,每人平均10剂以上。

即使按照当时世卫组织“COVAX计划”公布的数据,加拿大人均预订疫苗5.27剂,再加上有望拿下的订单,也能平均每人6.01剂,远远超过美国和英国人均预订的4剂多,位居世界之冠。

当时,真的感觉生活在加拿大是一种荣幸。一般来说,每人只要打两剂就能产生抗体,政府给每人预订了10剂,这简直就是翻倍的双保险嘛。哪怕预订的能供应一半,也是双保险。

可是几个月下来,事情一步步起了变化。加拿大收到的疫苗数量,远远没有那么乐观。准确地说,是非常不乐观。由于国内没有生产能力,联邦政府批准的两款疫苗都在欧洲生产,空运到加拿大。让人忧心的是,这两款疫苗供应都出现了问题。

先是辉瑞公司告知加拿大,由于比利时生产工厂升级,未来四周疫苗交货量将减半。至今两周过去,辉瑞向加拿大的疫苗交货量削减了四分之三。

接着莫德纳公司也来添乱。他们遗憾地通知加拿大,由于瑞典承包商需要调整产能,2月第一个星期疫苗交货量将缩减20%到25%。过了几天,又说2月第二个星期,也无法按照原定计划交货。

在这种情况下,特鲁多总理已经不敢明确说,2月份加拿大到底能够收到多少疫苗,而只是模糊地保证,三月底以前加拿大能得到600万剂辉瑞和莫德纳疫苗。

客观地说,辉瑞和莫德纳公司缩减疫苗交付计划,并不是欺负加拿大国力孱弱,捡软柿子捏。他们向欧洲各国供应的疫苗,都比合同规定减少了很多,以致于意大利政府气得声称要状告他们。

但是,这个事还是提醒加拿大,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上,一定要拥有自主权,不能将希望完全寄予外人之手。哪怕是盟友,哪怕是向来讲规矩的企业巨头,到了事上都不一定靠得住。有时候,即使盟友重承诺、讲道义,他们的能力不一定跟得上;盟友领导人想履行合同,他们的选民不一定答应。

欧盟与英国不是为了疫苗供应,都在互相角力嘛。平常里,怎么都行,到了关系到国民性命的大事上,各国领导人只能优先保障本国国民,有了余力才可会帮助他人。

所以,经历过这次疫情,加拿大领导人应该深入反思,再也不能将疫苗供应这样的战略性产业,完全寄托于外国生产商。加拿大创新力和财力不够,无法研发疫苗,至少也要像瑞典和比利时那样,筹建具备生产能力的企业,以备关键之需。

联邦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已经着手实施自主生产计划。2月2日,特鲁多总理宣布,加拿大政府与美国生物技术公司 Novavax 达成协议,准备在蒙特利尔市生产COVID-19疫苗;温哥华的一家制药公司Precision NanoSystems,也将建立一个制造厂,预计每年可生产2.4亿剂疫苗。

不过,我所说的加拿大自主,并不局限于疫苗生产,而是涵盖整个外交理念和实践。

历史上,加拿大曾奉持多元外交,在冷战年代里独树一帜,不仅与古巴保持贸易往来,还突破美国封锁,与中国进行过粮食贸易,并取得了非常好的外交成效。

可惜,最近这些年,加拿大政治精英似乎丧失了这一务实传统,外交变得越来越意识形态化,眼里越来越揉不得沙子。他们批评外国的人权,并以此为标准去构建外交关系或启动贸易谈判。结果是,拥有多元外交传统的加拿大,变得比欧洲、美国还理想化,更不必说与“一母同胞”的新西兰相比了。

如果说,倒向一边能让加拿大经济更繁荣,国民更有尊严,也未尝不可,但关键是,加拿大得罪了一些国家,却并没有换来盟友的谅解和支持。相反,过去四年来,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加拿大横眉冷对,硬逼着加拿大做出妥协,签署了新版自贸协定。特朗普政府甩出的孟晚舟引渡案,更是让加拿大两边不是人,外交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

尴尬意味着无奈,意味着没有自主性,意味着在这个以国家为本位的世界里无所适从。为了解决被中国逮捕的两个公民,加拿大政府除了求助美国,能有什么办法?反过来,美国如果帮不了忙,同样一点辙没有。

由此可见,近年来加拿大的尴尬和无所适从,不仅仅体现在疫苗生产和供应商,更体现在整个外交事务上。加拿大政府在实施疫苗自主生产计划之余,还应该更深刻地审视所处的这个世界,思考应该坚持的外交理念。

加拿大应该重拾多元主义外交传统,在坚持自身价值观念的前提下,更灵活地处理与世界大国的关系;应该向新西兰学习,以更加务实的外交风格,处理与异质国家的冲突和分歧。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