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排斥,叫做不会讲英文;有一种包容,叫做繁体、简体并用。加拿大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而真正的国语是否应该叫“包容”?

五月下旬,香港国泰航空公司乘务人员,歧视不会讲英语的大陆乘客事件曝光发酵,在全球华人社区引起不小的震动。

图片

事件虽然不是发生在加拿大,但是,五月正是加拿大的亚裔文化月,这是一年一度的全国性的系列活动,专门介绍亚裔加拿大人的文化、艺术和历史,展示亚裔社区对加拿大多元化社会的贡献。此时发生这种针对不会讲英语人士的歧视和排斥,对加拿大华人社区而言,就像在百年未愈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不知从何时开始,不会或不用英语不仅成了沟通的障碍,更变成了歧视和排斥的依据。

今年三月,依然春寒料峭。在列治文的一家甜点店,店内场景更似严冬刺骨。一位白人男子对着华人店员,进行种族主义咆哮,“你是加拿大人还是中国人?如果你说你是中国人,那就回到中国去。”

图片

(截图自 tiktok)

事情的起因,就是这名男子对这家甜品店的中文标牌提出异议,并指责店家菜单上没有足够的英语。

还是这名白人男子,去年夏天,他在列治文轻轨车站,对几个正在候车聊天的华裔女子叫嚣,“在加拿大,要讲英语。”

这名男子的言行举止,被路人手机摄录下来,经媒体曝光,并引起列治文皇家骑警的注意,展开调查。

英语和法语固然是加拿大的两种官方语言。而在很多非官方场合,比如餐馆、公共汽车、学校或者私人聚会等,你会听到许多其他非官方语言。事实上,有200多种世界各地的语言在加拿大流行使用,包括各种中文和方言。同时,加拿大还有60种原住民语言。

加拿大就是这样一个语言多元并且包容的国家,对不会或不讲英语的歧视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

如果正如那位白人男子所言,到加拿大就应该讲加拿大语的话,那他最应该讲的,就是加拿大原住民的语言。恰恰相反的是,当年欧洲白人到北美殖民,大肆推行欧洲至上白人至上的种族歧视政策,通过寄宿学校,就是旨在消除、灭绝原住民的文化和语言。

据估计,在1880-1996年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学校运作期间,大约有15万至20万名原住民儿童被收容在130多所政府和教会开办的寄宿学校中,其中死亡6,000多人,还有很多儿童莫名失踪。这无疑在加拿大历史上是黑暗的一页。

图片

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学校。(图自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其实,白人至上的种族歧视,并不只是局限于针对非英语语种的歧视,更不会只是针对原住民社区。从加拿大历史上来看,对华人的种族歧视就包含了基于肤色差异,基于行为差异,和基于观点差异的三层歧视。

一百多年前,在种族主义盛行的年代,黑头发长辫子黄皮肤的华人,是明显的有色人种,与原住民处境相似,处于歧视链的最末端。1885年,由超过15,000名华工先后参与修筑,其中4,000多人华工为之献身的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在敲入最后一颗道钉的时候,加拿大联邦政府已经在酝酿通过《华人移民法(Chinese Immigration Act 1885)》,即以“人头税”限制华人移民。

1923年,更严苛的《华人移民法(Chinese Immigration Act 1923)》通过,全面禁止华人移民,所以又被称“排华法案”。以人头税和排华法相结合,构成了加拿大历史上唯一一个针对特定族裔的充满种族歧视的联邦法案。

图片

纪录片《不可救药,Incorrigible 》剧照。(图自 IMDb)

在当时,就连与华人恋爱结婚都是有罪的。华裔导演李嘉慈(Karin Lee)将加拿大女子维尔玛.德默森(Velma Demerson) (1920-2019)传奇而坎坷的一生搬上了银屏,纪录片《不可救药,Incorrigible 》就是纪录了主人公维尔玛曾因在18岁时爱上一位华裔青年而坐牢、被剥夺国籍,但毕生不断抗争,最终正义得直的故事。纪录片2022年上映后,导演李嘉慈对媒体说,维尔玛的故事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确实,基于肤色的歧视渐渐地为人所不齿,被社会公义所不容。但种族主义者就像病毒变异,更似“白骨精”变身,于是,基于行为差异的歧视随之出现。所谓不看冰球的,不够加拿大人;不讲英文的,不够加拿大人;不去酒吧的,不够加拿大人。到后来,带不带口罩、打不打疫苗、做不做变性手术,去没去北京旅游,有没有跟北京的官员合影,都可以成为被歧视的起因。

图片

加拿大时任政府发给华裔居民的特殊身份证明文件。(图自 王立博士)

更加离谱的是,基于个人观点和意见等意识形态不同的歧视,近年来越来越盛行。俄乌战争、专制政权、外国干涉等等政治性议题,都可以成为非友即敌,区别对待的依据。

其中,最为甚嚣尘上的就是麦卡锡主义的借尸还魂,值中美地缘政治博弈之际,以反共产主义干涉国家安全为名,对与中国大陆有各种联系的华人社区进行子虚乌有,含沙射影的歧视性攻击。可悲的是,充当这种歧视攻击急先锋的,居然是自以为被“漂白”的会讲英文、恰恰又是祖上是讲中文的那一些人。

所以,这一百多年来,各式各样的种族歧视和排斥,就像加拿大的一个陈年旧伤,难以痊愈,伤口还不时化脓发臭。

图片

众所周知,治愈歧视和排斥的最佳良药就是包容。无可否认,加拿大对多元,包容和平等的倡导和重视,也是有目共睹。从《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到多元文化政策,再到反种族歧视策略,专门为各种各样的歧视开出了一道道药方,针对形形色色的排斥设立了一道道堤防。

7月1日是加拿大的国庆节。而2023年的国庆节注定是与众不同的。

一百年前的7月1日,臭名昭著的加拿大《1923年排华法》正式出台,标志是加拿大种族歧视达到了最高峰。一百年后的7月1日,万众期待的加拿大首家官方“华裔博物馆”正式揭幕,显示了加拿大重归包容新里程的开始。

打开“华裔博物馆”官网,你会注意到所有的文字说明都是由英文、中文简体和中文繁体共同组成。可以预见,未来位于温哥华唐人街“永生大楼”的博物馆展览,也会同时用中文简体和繁体与英文并存的方式呈现。

图片

笔者认为这种多语种并存确实体现了文化包容与多元性,传达了对不同文化背景参观者的尊重和包容。华人移民在加拿大社会中的比例逐渐增加,中文是他们的母语之一。提供多语言说明,特别是中文,可以帮助华人移民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展览内容中,促进他们的文化认同和参与感。

同样,此举也促进了社会融合与参与。提供中文简体字和繁体字的说明,可以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华人移民可以减轻在文化交流和理解上的障碍,增加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和文化场所的意愿。这有助于促进社会融合,更让华人移民感受到被尊重和包容的重要信息。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圣经中也讲到,爱是包容。所以,一个充满爱的多元化的加拿大,国语就应该叫“包容”。

本文选自2023年9月号《私享会》第二期专题

图片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