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汤普森河,在这里艰难地拐了一个九十度弯,像是弯腰致敬,又像是恋恋不舍,然后又毅然调头向东,蜿蜒奔流前去。

河北岸的山坡顶上,一座四层楼高,哥特式复兴风格的红色砖墙建筑,特别引人注目。中间带着尖塔的建筑是主楼,两个比主楼还要大一倍的副楼,一左一右对称排列,中间有裙楼相连,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尖拱的窗户和门框,陡峭的屋顶连着山墙,精致的砖石雕装饰, 高而狭窄垂直的窗户,给人一种象征着威严、压迫和征服的感觉。

主楼的正门门楣上方,用红色字体雕刻着“甘露市印第安寄宿学校(1923重建)”。大门右侧,一块由卑诗省政府于2019年矗立的绿底金字的学校铭牌,上面写道,“此寄宿学校创建于1890年,1923年因火灾后重建,一直运营到1977年关闭。在20世纪20年代,4-15岁的原住民儿童被强制入读此寄宿学校,禁止原住民孩子与原生家庭相见,禁止他们学习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传统。就读这所学校的孩子们经历了极度的孤立和隔离。”

这里曾经是加拿大最大的原住民寄宿学校,20世纪50年代,入学人数最高曾达到500人。2021年5月,学校内无名坟墓中发现了215名儿童的遗骸,由此引发了正义、问责与和解的广泛呼声,甘露市印第安寄宿学校因此而闻名国际社会,由此突显了寄宿学校系统对加拿大原住民社区造成的悲剧性和长期影响。

在发现儿童遗骸的学校操场边,当地社区人士建立了一个纪念碑,专门纪念这个寄宿学校的幸存者和不幸往生者。纪念碑的四面,刻着悼文和一长串在此上过学的原住民孩子的名字以及他们所属的各个部落。

只见,一个当地原住民中年男子从学校的操场,独自一人在纪念碑傍的树荫下默默走过。他身后的绿草如茵,苍翠欲滴,远处的连绵山峦,高低重叠,就像人在大自然构成的山水画中徜徉,这仿佛就是真实再现了当年原住民在这片土地上与大自然紧密而和谐的联系。

顺着他走来的方向看去,只见在草地上,有两个小小的十字架,并排而列,上面点缀着心心和星星。一个十字架的正面用手写道,“安息吧。我们想念你,孩子。所有的回忆都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爱你,所有的孩子。”

紧挨着的另一个十字架上同样也写道,“但你有很多关于孩子的回忆。你永远在我的思念和心中。Every Child Matters。我们爱你们,愿耶稣赐予爱。”

小小十字架前,似乎没有规律地排列着十几颗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也许就是特意从南汤普森河滩拾取而来。有些石块上还图画上了小孩子喜欢的图案和颜色。在一颗颗紧挨着摆放的彩色鹅卵石之间,长出了嫩嫩的绿草,就像一双双小手一样,捧着鹅卵石玩耍。

这种鹅卵石在卑诗省是很普遍的,无论是在哥伦比亚河,菲沙河,和其他长长短短的河流沿岸,还是在乔佛里湖,奥肯纳根湖,和其他大大小小的湖泊沙滩,无数这样的鹅卵石,静静地卧躺在那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享受着大自然的风吹雨打。
一阵微风吹过,小草在微微晃动,纪念碑傍大树的树叶则沙沙作响,仿佛是要迎接远方的客人。

这时,一辆白色巴士缓缓驶来,在纪念碑前的路边悄声停下,车上鱼贯而下二十来人。上前一问,原来是来自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中文学校的老师,特意从温哥华赶来,向寄宿学校的幸存者和往生者,特别是向长眠在无名墓碑下的215名原住民孩子致敬。
当老师们在纪念碑前弯腰致敬的时候,我想,老师一定是最懂孩子的。她们一定更懂得,Every Child Matters。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