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今年是金融灾难年,丝毫也不为过。时间未过半,银行倒闭事件已接二连三,其中一大看点,乃是社群媒体兴妖作怪,引发一场又一场完美风暴。美国期刊《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抛出重话,直指社群媒体在银行体质微恙,但未至病入膏肓之下,煽动恐惧的火焰,成为“金融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Image

美国期刊《外交政策》直指社群媒体成为“金融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外交政策》文章指,瑞士第二大银行瑞士信贷倒闭,其导火索其实是一条推文。瑞信自身固然存有问题,惟近期情况正在好转,但是去年10月份,一名澳大利亚财经记者发推,不点名称一家大型投资银行“濒临崩溃”,一个潘朵拉的盒子于焉开启。

瑞士信贷被对号入座,消息开始病毒式传播、蔓延,于是股价崩跌,银行虽保证其拥有足够的流动性和资本,冀挽狂澜于既倒,终无力回天,阻挡挤兑潮。3月19日被以四折贱卖给瑞士银行集团,167年历史以悲剧收场,前后不过5个月。

Image

矽谷银行两天内倒闭,垮塌速度举世震惊。

接着同样剧情很快重演,且威猛程度有过之无不及。今年3月,主营新创科企利基市场的矽谷银行(SVB),因管理层误判形势,短债长投,不幸赶上美联储应对通膨暴力升息,美债暴跌,另一边储户于升息之下手头吃紧,被迫大量动用存款,导致银行现金流捉襟见肘。关键时刻,网红KOL透过社群媒体煽动转移存款,如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布朗(Sherrod Brown)所言:“在风投人士和社群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矽谷银行储户从该行提走420亿美元,创造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银行挤兑事件。”

在过去的年代,挤兑潮通常发生于银行门口,储户须亲身排队领钱,领空存款需相当一段时间。但这次的矽谷银行风暴,史上第一次由社群媒体带风向引发挤兑,转存款藉由网络交易遁于无形,超过420亿美元资金,仅用了数小时,几乎占去总存款的四分之一。银行根本来不及反应,即宣告被FDIC接管。两天内倒闭,垮塌速度举世震惊,业界直呼是“银行冲刺,而不是银行挤兑”。

英文“Social Media”一词,多被译成“社交媒体”,但笔者宁愿采用“社群媒体”的译法,窃以为,此处若不用到一个“群”字,便不足以表达此一现象最大特色。

Image

法国群体心理学家勒庞指,个体在群体中会丧失独立的思考能力。

130年前,法国群体心理学家勒庞(Gustave Le Bon)即已意识到,在群体中,个体的人性就会湮没、独立的思考能力也会丧失,群体的精神很容易会取代个体的精神。其出版于1895年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指,群体有五大特征,冲动、无意识、只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偏执和专横,最后一点,它还是一个两极化的矛盾集合体,逢善会倍扬其善,逢恶则愈增其恶,换言之,即无论善恶,都会被放大。

这就很容易理解,当单一个体被一款应用程式裹挟进“群”里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

勒氏理论之后,还有一个简化版,称“羊群效应”。据说,若在羊群前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过去了,后头的羊,依次也会跟着跳过去,到后来,即使那木棍已经撤去,羊儿仍旧有样学样,不问真伪,继续纵身向前跳。从众心理由此可见一斑。

不少人应对疫情初期抢购厕纸、口罩和搓手液的一幕记忆犹新,当时在加拿大,有卫生官员带头呼吁要囤货,从而引发了一波相当壮观的“集体歇斯底里”的羊群效应。

Image

社交媒体引发银行倒闭的作用模式竟与新锐历史学家哈拉瑞设想的恐怖袭击严丝合缝。

新锐历史学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曾抛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脑筋急转弯,他问道,若要一只苍蝇摧毁一家瓷器店,如何才能做到?试想,苍蝇那么渺小,连一只小小的杯子也奈何不了,遑论偌大的一间瓷器店了。但科学巨匠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同样,苍蝇只要能找到那个支点,亦可照此办理,毁掉瓷器店。办法很简单,只需找来一头公牛,然后飞进它的耳朵里,不停嗡嗡乱叫,吵到公牛情绪失控发起狂来,横冲直撞,瓷器店也毫无悬念地化作一地瓦砾。

试试将此虚拟设想套用到这波银行倒闭潮中如何?首先,把风暴的始作俑者——推文,对上那只坏事的苍蝇;接着,社群媒体无疑就是那头失控而发狂的公牛;最后,倒霉的银行与那间欲哭无泪的瓷器店,果真是一对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见鬼了,虚拟与现实竟如镜像般严丝合缝,但哈拉瑞此处所指,却是恐怖袭击。

讽刺的是,矽谷银行倒闭,受害最深的一群人,恰是迅速推波助澜的投资人和新创公司,风险资本家萨斯特(Mark Suster)虽后知后觉地发推文疾呼保持冷静,但已乏人理睬,他说:“我们就像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无处话凄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Image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