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与孩子一起参观本拿比乡村博物馆(Burnaby Village Museum),这个在孩子更小的时候来过多次的庭院型博物馆。原来几乎每次都是节假日活动时来,人多热闹,却少了安静的心去欣赏。
这次是个平常的夏日,游人不多不少恰到好处,长大些的孩子已懂得通过文字、图片认真去了解、体验历史。比如建造于1912年的旋转木马,以及古香古色的电力火车,Interurban tram car #1223。从1913年到1958年,此城际有轨电车为低陆平原服务了45年。
据网上资料显示,本拿比乡村博物馆建于 1971 年,作为卑诗省加入加拿大联邦 100 周年的纪念项目。博物馆最初的布局包括一条街道和占地 4.3 英亩的庄园,旨在展示20世纪初卑诗省一个拓荒者小村庄的面貌。
最初建造后博物馆不断发展,每年都会增加新的展品和建筑,如今已成为占地十英亩的沉浸式村庄。游客可以免费在此参观和体验过去的生活百态,包括车站、商店、药店、理发店、银行、邮局、电影院、教堂、学校、铁匠铺等。
博物馆里还展出了不同族裔在本拿比和加拿大的生活轨迹,比如华裔的中药房及中药加工制作,以及南亚裔人的奋斗史,在此展馆吸引笔者格外注意的是这样一句话:
We believed we could only get our rights by becoming like them.
-Surjeet Kaur Parmar
(我们相信,只有变得像他们一样,我们才能获得自己的权利。
——苏吉特·考尔·帕尔玛)
看到这句话的第一眼就被触动,思考着这也是为什么属于南亚裔重要组成部分的印度裔人,在北美比华裔更为融入、更为成功、更有地位的原因么?你可以从政府官员中看到不少印度裔人的面孔,而且他们也比华裔更多地进入公司领导层。
据媒体报道,印度裔正在美国和加拿大各领域崛起,尤其是教育、高科技和政治方面。在北美最强大的高科技公司中,有五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都来自印度。具有印度背景的人对加拿大商业的影响,正在急剧增长。
参观完博物馆返家后,笔者在网上查询说上句话的苏吉特·考尔·帕尔玛是谁,是什么促使这些人相信“只有变得像他们一样,才能获得自己的权利”,又是如何改变的?在本拿比遗产官网上搜索到了苏吉特·考尔·帕尔玛接受采访的记录,她讲述了自己家族的移民故事,从最早从印度移民到加拿大的长辈开始。
一位亲戚首先移民到加拿大,几年后(1905 年左右)返回印度,并带回了三个表兄弟。他们曾在锯木厂工作,凭借对工厂和工作的知识和理解,最终在温哥华岛拥有并经营了一家工厂,后来她的一位叔叔搬到温哥华,并在北温开设了工厂。苏吉特也描述了她的祖先从印度到加拿大的移民旅程,都是坐船,如果有人在途中没钱了,可以在船上工作。
苏吉特来到加拿大后,先做缝纫工作,后来先后在窗帘工厂、啤酒厂、瓶子回收处上班。为了养家糊口,她和丈夫拼命工作,支付自己的房子费用,同时努力帮助和支持家庭成员。有时上班还要带着儿子,除了工作,也要给大家做饭、买菜,晚上还要照顾嫂子的小孩子,没有休息。
苏吉特说,许多(同族裔)移民直到她后来来的那个时期才敢穿他们的传统服装。许多南亚移民之前不穿他们的传统衣服,“因为没有权利,我们不得不努力变得像他们一样”。苏吉特表示,尽管有些人当时能够购买房产,但一些家庭成员在购买房产时受到业主/卖家的歧视,他们的权利很少,而且都生活在害怕中。
她称虽然自己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但一开始当先辈在BC省定居时所处环境非常困难。苏吉特说,现在她工作时会穿着纱丽,其他人也鼓励她穿纱丽。她还把印花纱丽带到公司,同事说会穿它们去参加聚会。
苏吉特反思了遭受种族主义和歧视的经历,并表示她这一代人“已经学会了如何站在前面,之前他们(先辈)却很害怕说任何事情”、 “因为他们很孤独,他们不得不在这里定居,从头开始建立家园,但后来的人来时,一切都已经建造好了”。她还解释刚来到卑诗省时新老移民如何互相帮助。
读完苏吉特的采访,笔者意识到她并不想印度裔人移民后变得完全像当地人,而是要保留传统文化,比如特殊服饰。但先辈们出于孤单、恐惧,不敢于这样做,后一代人终于勇敢站出来,为生活打拼的同时活出自己的特色。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不正因为各个族裔的人活出了自己,才更加灿烂精彩?这是值得华裔学习的地方,移民后没有必要彻底变得和当地人一样。尤其是现在,华裔移民在加拿大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更要活得自信,继承并向外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令人骄傲、称赞之处。
另一方面,移民到加拿大后我们也不能完全不变,显得和“他们”格格不入,成为异乡的过客。比如不懂得使用当地的语言,不融入当地社区参加各种活动,不接受当地文化习俗及价值观,不知道为自己遭遇的不公平、歧视勇敢发声,也未意识到应该提高本族裔在加拿大各个领域的地位…..印度裔人在语言方面是与加拿大本地人相通的,英语本来在印度就是官方语言之一,这也有效帮助他们的新移民快速融入。
此外,从博物馆的展览中可以看出,印度裔人在某些方面变得像“他们”是有利于这个族裔发展的。比如他们逐渐懂得像当地人一样勇敢发声、抗议歧视,还创办英文报刊,向外界宣传自己。
南亚裔加拿大人出版报纸提高外界对他们的认识,抗争歧视并改善其社区的生活,帮助定义了加拿大可以代表的价值观。英文出版物报道了南亚裔加拿大人的善行和力量,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出版物倡导打击歧视。的确如此,有权力的人才能决定什么故事值得在报纸、电影和书籍中讲述。
1900 年代本拿比报纸只是展示了白人居民生活中的事件。南亚居民则被视为异国情调、外国人和不受欢迎的人。当时南亚裔加拿大人的许多故事即使他们居住在低陆平原,也是不为人所知的。有关南亚裔人的故事主要涉及将他们与犯罪和暴力联系起来的耸人听闻的新闻。
经过印度裔人一代代人的努力,如今情况终于发生了变化。笔者注意到英文媒体报道社区的好人好事,时常会涉及印度裔人,比如洪灾过后紧急援助灾民食物,再比如在公园瀑布处印度裔游客机智、勇敢救落水者。
加拿大英文媒体当年对南亚裔人的报道,总让笔者想起它们现在对华裔的报道,都是一系列负面新闻,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华裔在外界的形象,并让华裔真正被了解?因此在宣传方面,也许我们应该学习印度裔的做法。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