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落葬于新北五指山军人示范公墓“特勋区”的李登辉,是台海两岸都绕不过去的人,于2020年7月30日晚7点24分走入历史。在他98年生涯中,不但改写了台湾的现状,而且使两岸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改观,这种影响随着民进党的全面执政仍在延续,并不会像洪秀柱所说的那样而告终,这是不以主观意念为转移的。

正如李登辉生前那样,过世后的评价仍呈两极,“民主先生”与“台独教父”并存,也就是将民主与台独捆绑在一辆战车上。不过由于世事的继续变化与国际社会新的排列组合,也不完全像大陆主流媒体所说对李登辉可以盖棺论定了,因为尚存在一些“灰色区域”,一些界定的划线还在游移。《高度》争取一个尽可能客观的角度,在追述李登辉政治轨迹中予以解析,避免简单化地意气用事,正如黄仁宇所说,把个人置于大历史里面。

李登辉的日文名字是“岩里政男”,而日本情结”是李登辉判断世事的一个思维视角。

半个椅子坐到1988年

从京都帝国大学、台湾大学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李登辉读的都是农科。学农出身的他于1972年以台湾大学教师入阁,担任政务委员兼农复会顾问而步入仕途。后来出任台北市长和台湾省省长,深谙官场沉潜之道,每逢在蒋经国面前,恭敬地只坐半个椅子,其谦逊恭谨的低姿态予人好感。据记载,李登辉仅在副总统位上就与蒋经国有过156次“个别对话”,其间是否一直保持那种坐姿不得而知。当然,蒋经国对李登辉与日俱增的信任,也并不完全出于李登辉半悬的身子,想必他也有自身的功力与过人之处。1972年5月31日,李登辉第一次出现在蒋经国日记里面,当时给李登辉的定位是“优秀之科学人才”。

还有两个因素助推李登辉贵为总统:一个是赶上了本土化潮流,通过扩大使用地方官员来化解省籍矛盾,出生于台北三芝乡的李登辉可谓正逢其时。不过时任内政部长的林洋港也是台籍政治菁英,其资历还在李登辉之上,就是由于未谨言慎行,给蒋经国留下此人办事说话不稳重的判断,犯了当权者的大忌。所以李登辉也算是吸取了阿港伯的经验教训,在蒋经国面前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另外林洋港在南投有庞大家族,利益链规模甚巨;而李登辉的家族十分单纯,独子李宪文早逝,唯一的哥哥二战死于太平洋战场。

李焕后来分析,这也不失为蒋经国考虑选李登辉出任副总统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因素就是蒋经国突然病故,猝然而去来不及安排后事,只能由时任副总统的李登辉顺位。蒋经国当年选中李登辉出任副总统,是否就中意他接任总统?由于这一段蒋经国的日记付诸阙如,还是一个谜团。不过1995年蒋孝勇遗孀方智怡透露,蒋经国病逝前曾对身边家人说过:“我看错了人!”

1988年1月13日,有人说只能用手忙脚乱来形容。本来当晚几乎所有家庭都围在电视机前看最火的琼瑶剧,正当剧中男女你侬我侬之时,20点45分整,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全台湾所有电视台的播出画面统一变成了蓝底蒋经国遗像,没有即时说明的声音。这下可吓坏了整个台湾的观众,持续几分钟后,电视直播画面才切换到官宣蒋经国逝世,随后发出以蒋经国学生自居的李登辉宣誓继任的消息。

而在1970年,李登辉甚至因为政治上“观察中”,而没能到曼谷与会讲学。这个政治原因就是指李登辉曾经是台共成员,政审不过关。不到20年,从一个曾经连续受审长达17个小时的被监督对象,用非暴力手段翻转成为最高统治者,这应该是一个政治奇迹了,李登辉的政治能量由此可见一斑。

在李登辉任总统期间,1993 年“辜汪会谈”,当时的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左)、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右)在新加坡展开历史性会谈,奠定了两会联繫与会谈制度的基础,开启两岸以协商,代替对抗的新时代。 

助推“国统纲领”与“九二共识”

蒋经国1986年默许民进党组党,顺带开放老兵前往大陆探亲,1987年正式宣布解严,定下了之后岛内政坛30多年的基调。

正是在李登辉主政期间,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取消了两岸交往的一些政治障碍,实现国军老兵走访大陆。也正是在李登辉的主持下,制定了《国家统一纲领》,制定“一个中国解释文”,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的涵义有所不同”。马英九日前表示,这是“九二共识”的基础,为两岸带来和平红利,此乃李登辉在两岸关系上留下的重要政绩。

李登辉还曾委派密使曾永贤等穿梭两岸,所以台湾新党荣誉主席郁慕明说的没错,李登辉确实有机会促进两岸和平、推动国家统一,一开始他也是这么做的。“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也曾成为李登辉的政治理念,他曾私下对人说过,想帮大陆发展农业,重走孔子的路。“辜汪会谈”与“九二共识”也都是在李登辉任内得以实现,并在“九二共识”上签字。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据此多次协商,1992年形成“九二共识”,即“一个中国,各自解释”,成为台海两岸1949年分裂后首次达成的最重要的“共识”。

当时大陆正是江泽民主政,1996年台湾第一次民选总统之际,大陆采取了炮击海峡的做法,分别向台北的南北两端海域发射导弹,反而把岛内的选票催激出来。所以当时有舆论说,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岸的大炮把李登辉送上首次直选总统的座席。

2001年接受《自由时报》采访时李登辉表示,他从不否认自己也是中国人,但是中国人长期以来非常可怜,不是被人管,就是被人欺负,不然就是被上面压制。

解构国民党推行本土化

李登辉继位担任总统及国民党主席12年,就在他出任国民党主席第二年,出台《人民团体法》,使民进党取得合法地位。1990年全面改选“万年国会”,565位国大代表全部退休。1996年李登辉与连战以54.0%当选第九任总统,成为台湾首次民选胜出者。林浊水认为,李登辉正是通过得到国民党内的信任,遂从样板的台湾人变成实权的台湾人。

在李登辉看来,国民党是外来政权,必须把它改成台湾人的国民党。李登辉还在《为主作见证》一书引用蒋经国原话:“我也是台湾人”以及“以后蒋家不会有人继任总统”,依此来推论台湾政治本土化。

从小就迷上“忍、准、狠”为要诀的剑道的李登辉,被认为是搞党同伐异的权术高手,先后智取了名声赫赫的对手俞国华、邱创焕等。台湾国史馆馆长陈仪深说李登辉善于把政敌从阻力变成助力,再形成合力。李登辉在党内从事“黑金政治”,大财团以政治献金方式支持候选人。“解严”后李登辉主导了“宪改”、“教改”和“金改”,用台湾史纲代替中国史纲。如许信良所说,李登辉善于运用反对力量,来巩固自己的权力。有人认为在肢解国民党上,李登辉用的是软刀子,安排国防部长郝伯村出任行政院长,“杯酒释兵权”,用10年时间解除了国民党对军队的直接控制。

李登辉在其著作《余生》中透露,他加入国民党,是因为“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李登辉通过本土化解构国民党,逼迫“非主流派”出走,郁慕明、赵少康等随之另组“新党”,宋楚瑜等另组“亲民党”,造成国民党连续分裂。李登辉全面掌权后,通过“民主改革”使民进党从弱到强逐步坐大。

2000年,当时身为国民党主席的李登辉,偏惠于在野的民进党,暗助民进党总统候选人陈水扁。在连战与宋楚瑜鹬蚌相争下,阿扁以不足四成的得票率胜出。国民党首度败选失去执政地位,国民党内痛骂“老贼”声四起,2001年李登辉被开除出党,而李登辉则抱怨连战“相煎太急”。退出国民党之后,李登辉的支持者组建台湾团结联盟,简称“台联”,是一个以台独为理念的政治机构。

由李登辉开启的政党轮替,从陈水扁、马英九到蔡英文,至今已有数度反复。

李登辉在其著作《余生》中透露,他加入国民党,是因为“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任内,国民党连续分裂,民进党开始做大。

去中国化与形塑台独

新华社日前评论说,李登辉至死没能实现其“台独”之迷梦。其实这话没有完全到位,因为现实表明,台独不再只是一种梦境。

1994年,自感羽翼逐渐丰满的李登辉与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对谈,自喻效法《出埃及记》中的先知摩西,像以色列人渡过红海建立自己家园那样,要带领台湾人走出中国,建立“台湾人的国家”。翌年6月,李登辉访问母校康乃尔大学,成为台湾第一位访美的在任元首,此举碰触了北京的底线。在康乃尔大学欧林讲座发表“民之所欲,长在我心”(I do it with the people in my heart)演说,首次提出“中华民国在台湾”,被视为开启台湾主权独立宣示。导致当年7月第三次台海危机爆发,大陆向台湾外海试射导弹,美国紧急调动两个航母战斗群进入台海。

1996年李登辉出台“戒急用忍”政策,以期阻断台商产业西进。1998年他在国安会下成立“强化中华民国主权国家地位”小组。1999年7月,李登辉对德国之声记者克纳伯说两岸是国与国的关系。可以说祖籍福建的李登辉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而认为两岸是特殊国与国的关系。李敖当时说,主张“两国论”就是破坏现状的行为。而李登辉的理据是,提出“两国论”是为了反制大陆的“一国两制”和将台湾定位为地方政府的思维。总体来说,“两国论”给台独提供了新弹药,使李登辉成为深绿阵营的“精神领袖”,同时也被大陆判处“政治死刑”,再无腾笼架鸟的转圜空间了。

1995年6 月,李登辉访问母校康乃尔大学,成为台湾第一位访美的在任元首,此举碰触了北京的底线。

实事求是地讲,当时的“特殊国与国关系”与“台独”还是有距离的,因为李登辉那时强调大陆政策不变,仍然可以谈统一,只是彼此的关系变得平等,而这则是大陆不能接受的。以后的事态就越走越严重,李登辉推行的一系列政策,透过六次修宪完成所谓“宁静革命”,使台湾社会质疑“中华民国”的国号性质,这是比“去中国化”走得更远。因为不但不再提“光复”和“疆域”,“反攻大陆”成为痴人说梦;还触及到台湾自身的定位,逾越了“中华民国在台湾”的说法,赋予台湾“主权实体”的法理地位,这是法统上最严重的做法。

李登辉对于蔡英文赞誉有加,有提携之功。

说过“生为台湾人的悲哀”的李登辉,协助孕育了台湾认同思潮,成为“正常的国家”是他的“台湾梦”。2014年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专访时李登辉认为,现在的两岸已经是大鱼吃小鱼的关系。

李登辉的日文名字是“岩里政男”,正是用此名,1946年春他乘坐“米山丸”客货轮从九州岛抵达基隆港。李登辉出生在“皇民化运动”,其父李金龙日据时期曾任警察,兄长李登钦二战期间加入日军战死菲律宾,供奉在日本靖国神社。2007年李登辉亲自到靖国神社拜祭兄长,获得神社最高礼仪接待。李登辉还投书日本杂志《Voice》,称压根儿就没有台湾抗日这码事儿,二战后期加入陆军的他当时是为祖国而战的“日本人”。“日本情结”是李登辉判断世事的一个思维视角,无论是2002接受日本《冲绳时报》专访,还是2008年在冲绳县知事仲井真弘多主办的午宴上,李登辉都表示钓鱼岛是日本领土,不存在主权问题,并坚持称钓鱼岛为“尖阁列岛”。

“政治遗产”莫衷一是

对于李登辉的做法,立场不同,就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解读。台湾朝野都肯定李登辉在“民主转型”方面的做法,而国民党有自己的保留,文意曲折地表示“功过是非留给世人论断”。连战对李登辉病逝表达遗憾,肯定其对台湾重大建设发展的付出,也提及两人后来对于国家、民主和文化等议题有歧见。柯文哲认为李登辉使台湾走向一条没有办法回头的民主之路,重塑了台湾的民族性。李登辉的爱将蔡英文则留言:“民主台湾有您永恒看顾”。

现时,对李登辉的评价截然相反,更有待历史评判。

尽管李登辉生前与国民党已经形同水火,国民党一干要员马英九、吴敦义、吴伯雄等都前来吊唁。而没有到场的朱立伦、江启臣等则表示,李登辉的是非留给后人评断。马英九透过办公室强调,李登辉卸任后的政治理念发生巨大转变。言外之意,从“独台”转向“台独”,从“理论台独”转向“实质台独”。因为“冻省”等问题与李登辉结下梁子的宋楚瑜,则到怀远堂亲祭,肯定李登辉在民主价值与体制转型方面的表现。当年正是由于宋楚瑜的临门一脚,才让李登辉在和宋美龄、郝伯村、李焕等“非主流派”权斗中胜出,坐到党主席位子上。本来形同父子的李登辉与宋楚瑜以后又互为仇雠,让宋楚瑜栽大跟头的“兴票案”就有李登辉插手。

国台办称“台独是绝路”,李登辉是“千古罪人”;而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几乎在第一时间赞扬李登辉协助终结数十年威权统治,为台湾带来经济繁荣与法治,其“政治遗产”深具价值。这种截然相反的对立评价,说明李登辉对台湾问题及其国际化的影响仍在发酵,在中美交恶进一步突出台海危机的当下,李登辉的过往行述正在成为新冲突的一个远因。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