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了,朋友送的一盒印有“回家”字眼的月饼勾起笔者无限感慨。早该过了多愁善感的年纪,但还是无法控制,由于新冠疫情、昂贵机票和孩子学业紧张种种原因,四年来我一直没有回家探望父母。


图片来源:picnicfood

image5.jpeg


图片来源:头条
幸运的是,科技的发展让我可以时常与老爸老妈视频通话,不像刚移民加拿大那时,拿张从华人商店买来的电话卡,拨完这个号码再拨那个号码,然后才能与故乡亲人通上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电话。更幸运的是,通过视频看到爸妈精神状态还不错,生活态度乐观豁达,也算心安些。
一提到“回家”两字,总是忍不住问自己,“我的家在哪里?”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长期住在加拿大,海那边的许多事物都让我感到不熟悉,如若重新回去生活,估计又算一次新的移民过程,逐渐适应、习惯、接受。所以,国内还算我的家么?那里是不是只是父母的家、亲友的家、记忆中的家……
然而就是这个永远挥之不去、藕断丝连的记忆,让与笔者一样的许多华裔移民,总也无法真正融入到移民后的居民地。我们的确非常认真地去努力了,语言交流也没有问题,但是那个与当地融合的接缝口一直留有无法弥合的缝隙,遇到东西方价值观互相抵触的时候,缝隙还越裂越大。

image1.jpeg


图片来源:环球旅行

image2.jpeg


图片来源:环球旅行
无法真正融合的最实际、最简单体现是食物,当一个中国胃面对满桌子的西式佳肴,当地人欢天喜地谈笑风声享受美食时,我的心却在悄声嘀咕,“好吃么?如果蘑菇汤这么做就好了,如果肉是那个味儿就好了……”但是不可能改变他们的食物,只好回家自己给自己做点熟悉亲切的中国菜,吃着舒服踏实。
是的,回家,我们在大温的家。每次外出或旅游或探亲归来,飞机降落到温哥华机场的时刻,都会感慨,“真好,回家了。”家是你打一通电话,就有人来接你回去的地方;家是你闭上眼晴,都能知道各种东西物件放在哪里的地方;家是你缺什么少什么,立即可以出发去合适的商场买到的地方;家是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你都知道所住城市长什么样的地方。
所以说,住了十几年的大温算是我的家了吧?但为何一提到回家却会忍不住伤感,我难道不是一直住在家里么?这是怎样纠结、矛盾的心?归根结底,是我无法忘记记忆中的那个家以及其中的一切,它们永远在,家的食物、家的文化、家的历史、家的情感、家的观念……
正是由于对故乡的一切记忆,笔者会情不自禁喜爱唐人街,即使温哥华的唐人街经历了种种磨难,但那里仍有让我感觉亲切的食物、物品、建筑,有和我一样尝试融入异乡的移民奋斗足迹。因此,仅就笔者而言,为唐人街发声的种种努力,也许是为了保护我记忆中的那个家,它的文化和历史,它的同类人。

image3.jpeg


图片来源:环球旅行

image4.jpeg


图片来源:环球旅行
移民海外后,文化的记忆一直跟随着许多华裔,故乡的歌曲、舞蹈、绘画、建筑无一不触动你的心,怀旧和思乡的情感油然而生。偶尔在网上看到的江南风景、听到的悠扬古乐,心一下子就沉醉其中。此景此乐仿佛是上辈子经历过的,多少岁月已过,却仍然难以忘却。
奇怪的是,不少移民是在加拿大住得越久越喜欢这些具有东方韵味和诗意的风景和艺术。加拿大的绝美风景、纯朴又多姿的文化固然有吸引人之处,但总觉得缺失了什么,只有回到记忆中的家才能真正找到,小桥流水、庭院楼阁、蜿蜒长廊……
北美华裔女作家严歌苓曾形容移民为“生命的移植——将自己连根拔起,再往一片新土上栽植……”,但是对于第一代移民来说,文化之根如何能轻易拔出?
都说吾心安处是吾家,令笔者纠结和矛盾的是,一个身两颗心啊:一颗安在父母之处,一颗守在儿女身边;一颗努力融入、了解和尊敬西方的文化及价值观,一颗难以忘却、时常寻找东方的文化和韵味。应该将心安在何处呢?也许从移民海外的那一刻开始,心注定如浮萍一般了。
几乎每位海外移民都会经历一位文学评论者所称的“脐带断裂式的怅痛和为适应新环境而挣扎的苦楚”,但是久而久之,笔者也看到身边不少华人在海外活出了中国风情,吃中国餐、说中国话、写中国字、跳中国舞、唱中国歌、舞中国拳、过中国节。有的加拿大社区到处可见中国汉字标牌,感觉没出国一般。
各有各的活法,只有不影响他人,自己开心就好。如我一样的纠结者,也会劝慰自己“无论回还是不回家,赏的都是同一轮圆月,团圆与否,中秋还是要快乐的”。
凑巧看到这句话记录下来:“一片叶,落在哪里都是归宿,一朵花,开在哪里都是芳香,一个人,走到哪里都是生命。随缘便自在,心安即是家。”那就努力安下来吧,安不了两处,就暂且安在一处……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