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聊天,说起来刚结束的卑诗省选。

他感叹,华裔选民太容易被候选人诱惑——政客知道华裔社区普遍关心的问题,单拣咱感兴趣的话题说,选民们没有更深入地分析政纲,冲着“诱惑”就去投票。表现得不成熟。

我倒是觉得“被诱惑”是社区进步的显著表现。须知,华裔社区之前给政界的印象是,无论政界天翻地覆,华裔社区都纹丝不动。现在被诱惑了,表明开始关注时政,明白了选举投票的重要性。被诱惑也非坏事。被诱惑无非是两个结果——瞎猫碰到死耗子,误打误撞接受了正确的诱惑;或者,就是“遇渣”。

前者自然挺好,傻人有傻福。即使后者发生,遇渣了——投票投错了,政客上台后口是心非不做事、甚至所行政策与他们的承诺南辕北辙,那也不是天塌下来的大事儿。

首先,人生不怕错,怕的是错过。没有人能保证自己的每次的选择都是“对的”。即使当时看起来对,谁能知道几十年后回顾往事不会后悔?蝴蝶效应,很难360度无死角、纵贯时空都看清。唯一能做的是,做选择时尽量用心考虑,做了选择后便落棋无悔,爱谁谁了。否则每天都会活在纠结、焦虑、后悔中。

其次,加拿大的三级选举有效期最多四年。省和联邦的选举有效期可能更短——如果是小政府当选,议会通过不信任提案的概率会很高。一旦发生,就要重新选举。这一期BC省政府虽然执政党席位过了半数,却非常微弱,党内只要有人跳党或者脱党,便可能有大变局。比如哈珀政府在2011年3月就被逼宫成功。上午议会通过不信任提案,晚上他就宣布解散议会,同年5月重新选举。

强大的反对党的存在,好过一党独大。再心仪的党如果独大,都难保不变渣。道理很简单,权利一旦可以被玩弄于股掌之间、缺乏制约,就算圣人当选也容易变节。选举这事儿其实是长期活动,不仅是投票那几天要关注政治,投完票也要盯紧了当选者。这样才能保证当选者信守承诺,也能为下次投票储备经验。否则每次投票时都是小白,不遇渣才怪。

至于所得非所愿——想选的党没上台,不喜欢的又赖了一届——也不是彻底失败。谁在台上,都要在意民声。民众选谁不选谁,看的也是他们的政策。对于不喜欢的政策出台,有很多方式表达反对。比如写电邮给选区议员、给政府部门,发起请愿攒签名,上街抗议游行,发社交媒体,给媒体写文章或信件表达不满等等。当然了,谁也不想麻烦,都希望世界按照自己的愿望去运行。可惜,人生百年,遇到不满意的机会总是更多些。

所以,作为选民,千万不要以为一选定终身、选错了万劫不复。没那事儿!选举更像电游,玩儿的时候貌似你死我活,结束了就可以重启下一局。即使心满意足地打了通关,也只是当时高兴一会儿,之后还得重启下一局。

当然,游戏打多了,经验自然丰富。这个和选举投票一样,参加多了,也就学会火眼金睛,遇渣的概率便会降低。渣固然可恨,但我们不能左右渣们的行为。从自身可行方案而言,避免遇渣的方法是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政客总是那样,既不会整体变得纯情、也不会集体失去底线,他们总是在说什么和怎么说上面做文章。选民们需要学会的是了解表面文章的背后内核。

打游戏不怕输,就怕入戏太深。前几年听过一个新闻。一位连续打了几天游戏的少年走在人行天桥上,以为可以像游戏中那样跨腿就跳过去,差点也去实践,幸好被旁边的人拉住才清醒过来。这就是打得太投入,分不清游戏和现实。有些演员也会因为演戏时投入感情太多、入戏太深,而在拍摄结束后假戏真做。而更常见的是一些狂热的追星族,听说偶像结婚了,去追杀偶像伴侣或者自杀者大有人在。这些听起来像笑话的行为,在现实中不鲜见。

于是就有了差别。会玩儿的,游戏结束该干嘛干嘛——想开新局的就开新,想收手做事的就离开电玩,懂得总结的回顾过程去写攻略。而不会玩儿的,可能因为输了游戏生气砸电脑、怒斥游戏公司,或者赢了便洋洋得意以为赢了天下,或者痴迷于游戏内容忘记现实生活。同样是游戏迷,有人学习、事业两不耽误,有人则由于游戏而毁了人生。

造成如此差别的就是对游戏的了解和态度。选举亦然。真懂得民主、选举的,对选举重视但放得下。反之,则容易出现两极——或者漠然不关心、不投票,或者看得太重、选举结果出来后还没完没了纠缠不断。

说回与朋友聊天的“被诱惑”投票好不好的话题,我认为,“被诱惑”去投票很好,更好的是引导政客如何去“诱惑”选民;选举时沉浸其中很好,更好的是结束后懂得翻篇、学会放下;自己喜欢的党派上台不上台重要,更重要的是无论谁上台都不要放松监督。

朋友认为我常说的促动社区投票的理由还不够强烈,建议我“要切实指出投票的重要性和民众生活的关联,只有如此,华裔选民才能顶风冒雨去投票,而非满足于仅当键盘侠。” 这事儿有点难。因为这就像让我指出氧气对生物体的必要性一样。这难道不是常识吗??!

选举投票事公民社会的必修课。华裔社区需要尽快学会。如果长期挂科,其实就是在自我边缘化,很难获得必要的重视和尊重。在长期边缘化的社会生活中,想扎根、想发展、想享受生活,皆为痴人说梦。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