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开始写房车旅游的篇章,但期待看到美文的朋友们可能会有些失望。接下来的文字,与其说是游记,不如说是流水帐,它不以华丽词藻和旅游攻略的方式取胜,而更多是以日常的体验和细微的感受,真实记录我们在疫情之年的房车出行,大悲剧之下普通个体眼中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生生不息的社会演进、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变化万千的风土民情。也就是说,我不会事无巨细地讲述每一处经过的地方,而只着墨于触发我情怀、直击我心灵的所在。

上篇讲到,在与dealer斗智斗勇N个回合之后,我们认清现实,也更懂时间比什么都重要的道理,决定带着仍未解决的几个问题出发上路,由此开启了我们真正的房车之旅。事后证明,这一决定非常英明正确,不仅争取到了接下来两个月黄金季节近乎完美的房车体验,而且也先知先觉地悟出众多车友得出的共同教训:维修,永远不要找dealer! 从而避免了以后注定还会有的淘神、花钱和生气。。。

言归正传,房车纪游之打卡篇。

一、温哥华岛的新发现与小历险

我们出行的第一个方向是大温西面隔海峡而望的温哥华岛。因为横跨加拿大的一号公路西端起点正是从这个岛的南面维多利亚市开始的,而我,准备在来年驾着房车全程走完一号公路,一直开到路的最东端。这次上岛,就是准备到零公里起点处拍照和录视频,并把岛上开头那一段的路程先走了,明年再接续走下去。

移民二十载,近在咫尺的温哥华岛当然不陌生,之前去过多次,包括与亲朋游玩和出差工作(采访与开会),甚至还有一次是从家出发,骑自行车到码头,抢在最后一分钟登上渡轮,然后下船再骑行到维多利亚的港口,那次往返50公里,骑了一整天。但每次上岛,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维多利亚市和纳奈莫市的城区及热门景点,并未深入到郊区小镇、渔村海港、森林河流,尤其是岛的北端。实际上,最北只到过中部的纳奈莫,从未涉足坎贝尔河之北。

位于太平洋沿岸、与BC省平行的温哥华岛一点都不小,与中国台湾省面积差不多,是北美大陆西海岸最大的岛屿。从南到北,长达450公里,地质地貌也多种多样,拥有317.5万公顷的海滩、高山、湖泊、溪流和河谷,岛内山川纵横,森林茂密,有好几座山峰高于2100公尺,南北东西因自然分割而呈现变幻多端的气候与植被,非常适合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一句话,好玩的地方真的特别多。我们这次也只能算管中窥豹,大致了解到什么地方还需要深度探寻,多住几日;什么地方要小心谨慎,做好户外生存的必须准备。当然,上岛时只有一个简单想法,既然驮着房子,时间又比较自由,我们就尽量把全岛能走的地儿都走上一遍,至少要开到无路再往北去的哈迪港。

出发的时间是九月初,西海岸虽然纬度高,但因为临近太平洋,属海洋气候,时令通常会比内陆山区晚一两个月。此时此季,秋寒苦雨尚未登场,萧索秋风与飘零秋叶仍未呈现,岛上的一周(原计划至少十天半个月,但先生有公务提前回来了),基本上和艳阳高照的夏天没两样,天天都是迎来朝阳,送走晚霞。我们在蓝天白云的陪伴下,无比惬意地穿行于森林和瀑布,留连于海滩和礁石。

因为维多利亚实在太熟悉了,我们除了到零公里处打卡留影,就没再多花时间故地重游。所以此行在维多利亚的重点打卡地就是一号公路的零公里处。一号公路也称Trans-Canada Highway ,它东起大西洋海边纽芬兰省的St.John市,西到太平洋海滨的维多利亚港口,跨越加拿大十个省,全程7821公里,是世界最长的国家级高速公路。光看数字可能大家没感觉,我拿中国地理类别一下:从中国东北的哈尔滨到西南的昆明,走一个大对角,是3980公里;从东部沿海的上海到西部内陆的乌鲁木齐,横跨中国,是3905公里。也就是说,在中国,从南走到北,再从东走到西,加一起才等于或略大于一号公路的长度。我们明春就要踏上这条路,横跨一次加拿大!

一号公路的两端起点均有零公里碑。维多利亚的零公里处,除了有标记牌,还有加拿大残疾英雄 Terry Fox的雕像,其底座写道:“Somewhere the hurting must stopped(伤痛必有处可止”。这位18岁就因骨癌截去右腿的年轻运动员,以每天一个马拉松的方式,跑完了这条堪称加拿大国路的全程,为癌症患者募款,唤起对癌症治疗及相关慈善机构的关注和认识,鼓励并帮助人们战胜疾病。尽管Terry Fox最后仍因病情恶化而早逝(年仅23岁),但他身残志坚的形象、史诗般的“希望马拉松”,极大地鼓励了所有的加拿大人,由此成为家喻户晓的青年偶象,被誉为最伟大的加拿大人。

写这篇文字时,已经是2021年的第二天了,距离瞻仰Fox的雕象也已有四个月之久。然而,在我的心中,他拖着假肢每天一个马拉松的鲜活形象,胜过了辞旧迎新之际社交媒体上众多的励志鸡汤。人类正在经历前所未见的大变局,身为局中人的你我他,如何在疫情未了,前路不明的今天,对世界的未来、人类的文明仍保有信心和乐观精神?而我,在跨年之后又老了一岁,在从中年走向老年的自然规律面前,仅仅满足于活着,或所谓健康地活着是不够的,生命的烛光,只有燃烧时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年复一年的新年决心,不在于最终兑现了多少,而在于我们仍有立志的雄心和愿望:让一年年逐渐缩短的生命之烛,尽可能充分燃烧,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增多一点点光亮,穿透迷茫前路,走向人类更好的明天!

从维多利亚沿一号公路蜿蜒北上,前方目的地是图腾小镇Duncan,这段路程不长,大约只开了不到一小时。路况又极好,一路上风景如画,赏心悦目。行驶途中,向右眺望,时不时可见一个个曲曲折折的小海湾,邻水而居的社区掩映在绿树鲜花之中。真心羡慕当地居民,天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自家的船坞和码头,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划出小浆或游艇,尽情享受海居生活带给人类的美景与美食!不过,这里的海洋生物保护意识是非常强的,捕捞海鲜有很严格的法律规定,有些海域即使有钓鱼证也不可以捡拾附着于礁石之上的生蚝和蛤蜊。文明以教化为先,但必须辅以惩戒,罚得重,查得严,好的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图腾小镇的图腾柱并非历史遗迹,或者说,柱子的历史并不长。这里确实是原住民的故乡,但历史上的原住民早就被伐木、淘金的外来户们鸠占鹊巣了,除了地名还保有印第安人原来的称谓外,这些反映印第安文化的图腾柱都是“新文物”。小镇现在呈现给世人的80根图腾柱,实际上是1985年,当地市政府因应伐木业衰落而想出的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振新经济的新举措。联想到中国大陆各地近十来年陆续新建的各类“古镇”、“古街”“古市集”“古商舖”等等,颇受人诟病。其实,文化仿古并不为错,原旧固然好,但旧的没有了怎么办呢?如果仿得好,有味道,讲求细节,有文化内涵,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历史风貌,那就仿得其所,时间长了,还成了当地一个旅游特色,不是文物的文物。就象今天的邓肯图腾小镇,引来八方游客,在含有各种各样寓意的图腾柱下面照相留影,发到世界各地的社交媒体,不仅极大提高了邓肯的知名度,带动餐饮和住宿,为当地市政吸来丰厚的旅游收入,而且进一步洗白历史时期白人犯下的罪恶,昭显了重视(“保存”)原住民文化的正面形象。

关于印第安人的文化与历史上白人入侵后对之造成的破坏与毁灭,以及今天表面看似尊重,实则仍延续其歧视及边缘化政策带来的恶果,我会在之后用一个完整章节专门讲述。那是我访问印第安人小镇Lillooet的亲见亲闻与采访实录。不知不觉,写了三千字,今天不敢再写了,颈椎固疾,不能久劳,咱们后续有期。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