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花,积攒人生第一桶金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有的人天生伟大,有的人成就伟大,有的人追求伟大”——《第十二夜》

莎翁肯定不是天生伟大,可能也算不上是成就伟大,但绝对是一生追求伟大。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沃里克郡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镇,位于伦敦东北方约100英里(约160公里)。

父亲叫约翰·莎士比亚,是当地一个殷实的手套商人和市镇官员,母亲玛丽·阿登则是一个富裕地主的女儿。他在家里的八个孩子中排行第三,也是儿子中最年长的一个。

用现在的说法,莎翁也算得上是地方上的官二代、富二代。所以,他的童年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在文法学校里接受了拉丁语和古典文学的强化教育。

但因为宗教信仰与当时的政权相悖,莎翁的父亲在他13岁之时辞去了公职。更不幸的是他父亲的生意也遭遇投资失败,一夜之间,家道中落。15岁时的他,还跑去邻镇的大户人家勃克雷伯爵家里给伯爵的儿子做家教,减轻家里的负担。同时他的文学才华和戏剧天赋也颇受喜爱戏剧的伯爵的赞赏。

1582年,莎翁在18岁时与26岁的安妮·哈瑟维结婚,随着3个儿女(有一对龙凤双胞胎)相继降生,孩子们嗷嗷待哺,一家人的经济境遇变得更窘迫了。

1586年,22岁的莎翁离开了家乡斯特拉特福,只身去伦敦闯世界。

经勃克雷伯爵的极力推荐,莎士比亚加入了伊丽莎白女王的剧团。先后在多家剧院打杂,还做过剧团的马夫、催场员、演员助手。但他的写作才华并没有被埋没多久,仅仅两年的时间,他所在的剧团就开始演出他改编的剧本。

不久他开始独立创作,到了26岁,莎士比亚已经成为“宫内大臣剧团”的专职剧作家。

当时,一部“原创”剧本的酬金是5到10英镑左右。以莎士比亚流传后世的38部“独立原创”剧作计算,他至少靠写剧本收入了200英镑。

除了剧本写作、演出和出版之外,莎翁的长诗创作也是备受各阶层读者的欢迎。特别是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和《鲁克丽丝受辱记》的出版,一夜之间,伦敦城里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成了他的“粉丝”,这两部作品远比他的任何一部戏都要受追捧。

长诗的一版再版,自然给莎翁带来不菲的稿酬。而营销眼光独到的莎翁还给自己的诗作找了一个埋单的大金主——年仅19岁的南安普敦伯爵。当时,伯爵很受伊丽莎白女王的器重,既英俊,又好文学,还非常有钱。

莎士比亚在两部诗作的开篇都附有给南安普敦伯爵的献词。“我所写出的作品属于您,我将要写作的作品也同样属于您,凡我所有的,也都必定属于您,您忠诚的莎士比亚”。——《鲁克丽斯受辱记》献词

伯爵似乎非常受用,惠赠了莎士比亚一大笔钱,有传说高达一千英镑。

按当时的收入和物价水平,英国一个学校校长的收入是每年20英镑,熟练工人的年收入则是8英镑。一匹马大概1英镑,看戏的门票站票1便士,坐票2便士(1英镑=240便士)。

由此可见,莎翁一个字一个字勤奋写作成名,一英镑一英镑积攒人生第一桶金。

南安普敦伯爵

以钱生钱,成功投资房地产

随着收入的增加,莎士比亚开始涉足投资,以钱生钱。但莎翁始终坚持信守“勤为无价宝,慎乃护身术。”

也许是继承了父亲的经商基因,莎士比亚从一开始就非常具有商业头脑。与剧团其他同事把家安在伦敦不同,他只是在离剧场很近的地方租了一个单身公寓居住,便于工作且生活简陋。而在自己家乡的房地产投资上十分豪气。

1597年,33岁的莎士比亚花了60英镑购置了斯特拉福镇上第二大的豪宅。此物业是莎翁的同乡前辈,曾在1491年担任过伦敦市长的休·克洛普顿爵士在当年修造的百年豪宅。但这栋房子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在旁人眼里是越来越不值钱了,而莎士比亚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投资的好机会。

把家人安顿在这座豪宅以后,一家人对房屋本身进行了大量修缮工作。

随后他又买下了豪宅对面的15亩地,带有两个谷仓和两个花园,其中一个花园种植了葡萄,供酿酒之用。以此为基础,莎士比亚夫妇把家打造成一个伊丽莎白时代典型大户人家那种集烘烤,酿造,蒸馏和其他制造活动于一体的大庄园。而这些制造活动,除了自给自足之外,还带来额外的收入。

6年后,他以320英镑收购了家乡北部107英亩耕地,出租给当地佃户耕种以收取租金。

随后,他在家乡最大的一笔投资就是用440英镑的高价买下斯特拉福镇及附近地区的“玉米、谷物、烟叶、秣草”的什一税一半份额的权益。这笔租税可使他每年收益60英镑。

到41岁时,莎士比亚陆陆续续在家乡投资房地产800多英镑,每年收益达80-90英镑,年化投资回报率超过10%,跑赢了当今大多数理财产品。

萨翁在《哈姆雷特》里有这样一句台词“不要把钱借给别人,借出去会使你人财两空;也不要向别人借钱,借进来会使你忘了勤俭。”

但是,正如俗话所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翁自己在投资的时候,可都一不做二不休地使用杠杆,巧用贷款。

1613年3月,他进行了最后一项地产投资,以140英镑高价购得伦敦黑修士地区一所公寓,从卖主那里取得了60英镑抵押贷款,杠杆率达到了75%。等把房子租出后,用收到的租金才慢慢付清贷款。

顺势而为,进军文化地产

在家乡投资房地产屡屡斩获收益的同时,莎士比亚在伦敦的文化产业也是频频出手。

在伦敦期间,他一方面继续勤奋地进行剧本和诗集的创作,源源不断地给剧院上演新戏提供广受欢迎的剧本,有时还亲自导演和客串剧中角色,集编、导、演于一身,堪称当时娱乐圈的“网红”。

另一方面,莎翁开始参与剧院的经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入股剧团,投资文化娱乐业。

也许是看到了文艺复兴带来的文化产业的巨大商机,同时可能也看到了象他自己一样到伦敦讨生活的人口大量增加而带来的城市化效应,莎士比亚和七个剧团的朋友各出资50英镑,成为了宫内大臣剧团的创始人和股东之一。这意味着,他将享有剧团票房收益的八分之一分红。

该剧团成为伦敦最主要的两个剧团之一。1603年得到新国王詹姆士一世的支持,改名为国王剧团,莎翁也拿到了原始股。

除了投资剧团之外,莎士比亚又进一步投资文化地产——剧场。

1599年,莎士比亚和他的剧团合伙人,在泰晤士河南岸,建造了他们自己的剧院——环球剧场。开始时,莎翁持有剧场十分之一的股份,后来,有一个股东退出以后,他的股份达到了七分之一。

在当时的伦敦,环球剧场堪称最“壕”的剧场。伫立在泰晤士河边绝佳地段,又有莎翁亲自坐镇,他创作的剧目,保质保量保上座率,而且,环球剧场演出效果冠绝天下。

其实在当时,合资投资文化地产绝对是业内领先的冒险决定。一方面,合资公司的模式在英国还刚刚起步。学界公认最早出现的典型的股份公司是1600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莎士比亚投资入股环球剧场时比这还早了一年。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面临着各种风险因素。在当时的伦敦,除了王权纷争、宗教冲突之外,瘟疫是最直接的冲击。

莎士比亚一生经历过很多次瘟疫。在席卷伦敦的瘟疫中,他有许多亲朋友人感染过世,包括他的儿子哈姆内特。

为了避免疫情蔓延,人员密集的剧院通常是第一个被勒令休业的。莎士比亚所属剧团和后来投资的伦敦环球剧场先后在1593年、1603年、1606年都关门休演过。休演就没有收入,所幸莎翁分散投资、多种经营,才能在瘟疫冲击下安然渡过。

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回报。作为剧团和剧场的双重股东身份的莎士比亚当时的收益应该是相当可观的。当1613年退休时,莎翁把手上剧团的股份全部卖掉的时价估算,他每年从剧团的分红能赚到200多英镑。

退休以后,莎士比亚回到家乡斯特拉特福镇安度晚年。1616年4月23日,他在家乡那座气势恢宏的花园里,溘然辞世。那一天,正好是他的52岁生日。

从莎士比亚一生的投资轨迹来看,呈现给我们的是连当代资本运作高手也可能要叹为观止的投资案例和基本逻辑:

-发掘价值洼地:比如投资百年豪宅

-把握趋势:比如投资剧团和剧院

-注重现金流:比如投资耕地、什一税权益和出租公寓

-善用杠杆:比如借贷投资伦敦公寓

-选择合适投资人:比如献诗给南安普敦伯爵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莎翁一生坚持文学创作的本业,不仅成就了他世界文学巨匠的地位,而且保证他在投资波动时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莎士比亚去世后7年出生的威廉·配第(1623年5月26日-1687年12月16日)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父,配第的经济思想就是“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而莎士比亚的投资运作,正是完美体现了这一思想。也许,这就是英雄所见略同吧。

本文作者简介

半张,业余自由写作人士。出生上海,曾在亚、欧和北美上学、进修和工作。从2000年起定居温哥华。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