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太平洋水滔滔,连接着东方古国和西海岸大陆,而一个人从这边到那边却像跨越了一条无形的鸿沟。一头是过去几千年留下的根,另一头是刚破土的新芽;一头是形象感性思维的象形文字,另一头是逻辑理性思维的字母符号;一头是供回味的过去,另一头是待开创的未来。这真是“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秋 

      初到加拿大正是金秋十月。加拿大的枫林总是火红的,透着对初来乍到之人的友好与热情。巴洛克式的教堂叠加上街头的簇簇红叶,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在街头随处可见,迎面秀着它的风姿。我站在阿岗昆景区的最高点,目睹这满山红叶而心生感慨:这片火红预示着我的前程将一片光明。 

图片

(图自 IDP Education)

      浸润在文明环境中,沉淀下来的最直接成果是对人生重要时刻的仪式感:大学毕业在西人的眼中是人生的重要时刻。一到加拿大就参加了儿子的大学毕业典礼。师生着装之正式,仪式之庄严,学子之兴奋,家长之喜悦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由衷地感慨供儿子留学值了。当我坐在滑铁卢大学的阶梯教室的椅子上,想象在这种氛围里学习和思考是何等的惬意时,不禁向儿子感叹:“如果你爷爷当年把你爸送到这里学习,我应当会作出一些小成就来!“ 

     加拿大的大学校园与国内大学校园大为不同——校园没有围墙,与城市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界限,校园和城市是交融的。加拿大是个多元的社会,毕业生可以选择读或不读大学。入学前一年只选择系而不细分专业,之后根据情况再确认具体专业。中间可以申请转学和换专业,学分可以累计。大学宽进严出,不设毕业期限。但每学一门每学一次都要按次交学费。学生必须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学习和考试。儿子凭高中三年级的六门成绩考入滑铁卢数学系,但雅思6.5分达不到7分的入学标准,幸运的是他考前参加了滑铁卢组织的一次数学竞赛获了奖,豁免入学,只是需要读一学期语言。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做法,让我深感加拿大的教育体制是全局和谐并且更人性化的。 

图片

(图自 Mcleans)

    儿子毕业后一直在一些不是太热门的企业谋事,我看到他的一些同学进了国际大公司工作就问他是否也考虑进大公司提高收入。他很平和地回答我说,大公司压力大,税后也多赚不了多少,不如主业轻松点,业余干点副业赚钱。我顿时就理解儿子这种加拿大人的思维并从心底里尊重儿子的选择,思想上与“移二代”的默契是最重要的融合。 

冬 

       秋天的绚烂和好奇过后严冬来了,为了快速融入,专门居住在市中心西人聚居的公寓里。但在与前台和邻居的交谈中我发现原来自以为会说的几千个单词老外根本听不懂!唉!学了几十年,都是些想当然的中文式发音!一声叹息。必须切换学习语言的模式,听然后说,像鹦鹉学舌。认清了学习语言的本质就转变学法,即便是熟悉的单词也要一个个地跟着老师的音重学。还好政府为新移民开设的英文课程,提供了非常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来自各国的新移民随机集中在一个课堂上。移民要完成的融入不光是语言上的融入,各色人等间的融合更为重要。中国同胞比例还是较大,但让我新奇的是在这里可以接触到各个阶层的人士,比如渔夫,比如成功的商人,可以进行自由的交谈和交往而成为朋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图片

(图自 Destination in Vancouver)

       过语言关是融入的必要条件,而运动则是更直接的感觉式融入。温哥华的冬雨总是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是孤独思乡人最难熬的季节。而这边传统的冬季项目就是滑雪。滑雪可以观山林和城市风景,运动量大而不出汗,又体验飞翔的感觉,我试过一次就迫不及待地买了装备。既来之则学之,买了年卡每天上午去西温的山上滑雪。工作日大都是老年人,他们身体和精神状态俱佳,虽然滑得慢,但动作优雅流畅,一看就有童子功。西人十分友好,健谈,同坐缆车时他们往往会主动搭讪,我也乐于与他们交流,正好可以请教一些滑雪技巧并练英语口语。通过几个雪季的摸爬滚打,我终于捕捉到滑雪的运动精髓,这也让沉郁的温哥华冬季变成了我最快乐的季节。 

春 

       在海外过春节,感受更多的都是对祖国和亲人的浓浓思念,偏又遇上疫情这几年回不去。还好温哥华春节气氛还是很浓的,唐人街有很大的石牌坊,有中山公园,它是个很有味道的中国园子,园子里有梅、有竹;有小桥、有流水。这些中华文化符号的亲切感是在国内时所体会不到的。大年初一唐人街会举行盛大的舞狮活动和庆祝游行,表演者精神抖擞,旁观者兴高采烈。在国内各省有各省的风俗,而在这里所有华人齐聚一起,中国味道更显浓厚。 

图片

(图自 Daily Hive)

       离岸乡更亲,更珍惜中华文化,而这种心情的最贴切表达就是读诗词、写书法和弹古琴。于是有感而发的诗歌创作和古代经典诗词的品读成为了最好的消遣和怀乡方式。只有去国怀乡时才能深刻体味到作为一个华人什么是最珍贵的,什么是华人品性,什么是华人标识?才会深刻地发自内心地寻找能代表这个民族的文化。努力找到并让它在异地生根发芽,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也只有打下一个母语、母体文化基奠下的坚实平台,才可能从容接纳异域的文化,完成精彩纷呈的融合。记得到这边的第一个春节吟出这样的诗句:“佳节落洋邦,氛浓觉未央。乡愁挠梦痒,独味约谁尝?” 

图片

此处是高度banner

       春天的温哥华樱花怒放,纵横交错的街道都变成了樱花的海洋。我喜欢不经意地乘坐公交车漫游,看到某条街有打动我的樱花就跳下车去,慢悠悠地聆听花和街的对话,听出了许多春天的故事。渐渐地,春天赏樱成了我心中一个美好的盼望,一场无声的约会和一种对凡世的超脱。这些经历,塑造了温城给我的永恒印象。受温城美丽春天的吸引,也渐渐养成了在城市散步的习惯,只要不下雨都会出去走走。沿着海边大道闲逛,一边观赏城市风景,一边观察各色人等的生活,从这一天天的散步和观察中城市和人文的印象得以逐渐清晰深刻起来。 

图片

(图自 Vancouver Is Awesome)

       融入异乡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跟它的自然融合。加拿大人酷爱徒步,这边野径颇多,政府不过多修饰,只是走的人多便成了路。在森林里穿行,跨过一道道木制简易小桥下的潺潺溪水,每一脚踏上去都感觉在拥抱自然。空气新鲜并夹杂着植物味道,弥漫着生命的气息。几年来我不断尝试各种著名的徒步路线,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北温Deep Cove附近的一条小径,可直接登到著名的Quarry Rock观景点。那条路不是很长也不是很高,大约步行一个小时就能上去。登上那块巨大的天然岩石,放眼南望水天一色,温哥华城嵌在碧蓝的海湾中。坐在石头上吹着海风,欣赏着近处的港湾、水上的小艇和远处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一时间人景合一。每当春天来临,天暖和起来时我就开始心心念念这些小径,从而对这座城市渐渐产生了迷恋之情。 

夏 

       夏天的温哥华气温在二十多度,地貌又是山水岛相间,在如春的体感中,一眼望断绿山、碧水和多姿的楼桥。温哥华的水域特别多,私人和公共码头也随处可见,温哥华人最喜欢的活动就是放舟。富人放游艇,一般人放摩托艇、独木舟和皮划艇。从我家附近的一个公共码头放皮艇下去,划过Cambie桥,划过Granville Island,划过落日海滩,就划进了开阔的English Bay。落日时分,下船坐在海边的原木上看紫霞满天。上苍在最晴朗的一个季节、最美的一段黄昏、最闲适的一种心境下,在北美的太平洋西岸边上的港湾里涂沫了一张张油画,演奏了一首首乐曲。 

图片

(图自 Justin Randolph Joffe)

      夏天是旅游的最好的季节。洛基山脉里的班夫那巍峨的沧桑雪山、如镜的翡翠湖泊,构成一种旷世的纯净之美。小镇就宁静地躺在绝色山水中,正宗的法式、意式美食,与山水一体的居住体验让人流连忘返。东海岸蒙特利尔圣劳伦斯河在夏日里湛蓝地透着摄人心魄的力量,斑驳的欧式建筑,五官精致的人们,他们的神情含蓄、目光深邃,精致得体的穿着举止,体现出一股强烈的欧洲文明的风范。 

     加拿大的东西海岸宁静优美,中部的草原地带却是大河奔流、黄沙如山、青草萋萋、牛羊成群。沿着一号公路驾驶,一开进去就仿佛回到了大西北,我的故乡。我甚至还见到了沙枣树!那一刻,久违的乡情化作泪水奔涌而出。 

图片

(图自 Public Alliance of Canada)

     参观过BC省府维多利亚城的议会大厦,近距离地感受西方现代的政府运营体制,这种体制根本上弱化了政府的权利,强调了民生服务。融入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融入这个社会,触入社会最重要的是理解它的运作机制。正是通过这些游历和观察,对加拿大自然风景和人文有了第一手的感性认识,又通过思考和对比,对西方由陌生变为亲切。 

结束语 

     经历了七年之痒,加拿大已成为我心中新的家园,从时间维度上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历史记忆和基因传承,个人无从选择。但就地理空间上,地球是个无痕球体,所谓的疆界只是人为的隔阂,人的脚步应该踏上每一块你喜欢的土地。而每一位故乡人,都曾是异乡人,正是在这片土地上的酸甜苦辣与独特回忆,讲述着一段段人与土地间的动人故事,也滋养着内心深处对于自然与文明深刻的情结,正是这林林种种,把异乡蜕变成新的故乡。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说明性配图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