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庭移民温哥华,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而家长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在温哥华学区房重要吗?
移民后焦虑并未减少
许许多多的华人家长为了孩子教育选择移民,可是移民后焦虑似乎并未减少。究其原因,那些曾经让我们觉得难以忍受的碾压和内卷已深深植根于心,即使换了天地,换了系统,恐惧与忧心还是如影随形。
有一次,孩子所在的中学家委会特地组织了华人家长联谊,目的是让大家多一些交流与沟通。联谊会的自由时间,家长们三五成群畅聊各种话题。身边一自称北京来的家长突然忿忿地说,我觉得这里的学校太差了,太差了。
小圈子家长都目瞪口呆,有人弱弱问,何出此言?怨姐说,“我们孩子以前的学校那对孩子的管理真是没得说了,这里有人问吗?啊?全是放羊啊,什么都丢给孩子,这样下去孩子就完了。我都后悔死了。”
她的观点也许真实的代表了一部分家长的心声。其实,这就要看自己的孩子到底与哪一种教育体制相匹配。加拿大的中学教育在世界上也是公认的名列前茅的系统,但在这位妈妈的心中给了差评,究竟是谁之过?
在选择一个系统的时候,首先我们是否了解它,再看你的家庭理念与孩子发展特性是否与之相匹配,还有当你身处某一种体系时是否给予它充分的信赖,这几点都格外重要。
加拿大教育体系真的是在“放羊”吗?
许多华人家长会觉得加拿大小学都没什么作业,几年像玩一样过去了。其实,如果认真观察,你会发现,这里的小学阶段真的是融美育、体育、音乐、语言发展、公民意识等于一身的体系,是非常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
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绘画、手工培养了孩子对色彩、审美很好的意识,我就发现家里小伙子从小就对穿搭的色彩很有感知力。小学里的田径、越野跑以及高年级的各类运动校队的组建也是对孩子坚强体魄与体育精神的培育。
从学前班就开始的每日阅读任务就是最好的作业,小学高年级开始的小说研究已为将来的文学评论打好了基础。每个学校都会进行的科学展会开启了孩子们基础科研的萌芽,五年级的孩子已经能写出我们本科阶段论文的雏形框架,你还觉得他们脑中空空只会玩吗?
小学里每学期都会有的实地考察旅行会让孩子们去音乐会、图书馆、电影院、工厂、博物馆,球赛等等,让他们懂得职业分类和社会礼仪,这不是最好的孩提时代的教育吗?每学年一本的agenda(学习日程本)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时间管理概念,这一习惯贯穿小学、中学、大学,难道不是好的教育?
有了这样的小学铺垫,中学的走班选课、社团活动都开始加强孩子们的独立自主能力培养,他们要自己考虑兴趣方向及未来专业、职业规划,自己学会与教务主任沟通,自己处理学业、人际关系。见过有的家长连十年级的孩子请假、重置学生账号密码都要事必躬亲的,我只能深深地为其孩子担忧。如果希望有人包办自己孩子的一切的家长,其实是不太适合这个体系的。
社交重要还是健康重要?加拿大华人家长们在这个问题上是有分歧的。疫情期间,撇开具体的防疫政策不谈,关于要不要上学也是华人家长与西方制度的重大分歧之一。我们总是难以理解,生了病没了健康还谈什么学业?教育厅则反复强调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华人家长会想社交就那么重要吗?
的确,社交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们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社会角色,是统筹组织的那个领导者,还是团队润滑的协调者?这都是在社交中学习到的技能。小学里每年升班打乱人员时,老师都会要小朋友写下最好的两个朋友的名字,这样他们就不会和好朋友分开,可见这个系统对于孩子个性及社交需求的重视。所以,选择一个新的系统,我们要充分的去了解它才能更好的去适应它。
大人的应试教育思维应该改一改
也许我们处在一个分数与排名为王道的系统太长时间,当评价指标多元时就会无所适从,从而产生焦虑。有人就会在各个领域贩卖这种焦虑,娱乐圈都不例外,比如李诞就深谙此道,脱口秀可以拿来比赛、打分、排名,这怕是让脱口秀自己都想不到的吧。李雪琴的宇宙尽头不比王冕的吉他更像脱口秀?然而,王冕就排了第一,因为分数高。
就连吐槽大会也可以比赛了,更是令人啼笑皆非,吐槽都能吐出分数来,还有什么不可以打分?本人深度怀疑李诞被排名系统荼毒至深,才会报复性反弹吧。加拿大的小学阶段几乎没有像样的考试,成绩单连ABC都改革了,换成图表样式来表达。许多华人家长觉得看不到具体分数很是不安。
其实,到了中学,分数也是各种小考、课堂参与度以及作业完成质量等几项指标的综合评定,这其实比一次期末考试的分数更能客观体现一个孩子的持续努力的结果。所以,当我们选择了一个体系,却又不能完全信赖这个体系,始终不停的拿那些以往让你焦虑的东西来衡量已选择的新体系,那么结果只有一个:你的焦虑加倍。
在一个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体系里,学区房的概念肯定也和我们过去的想象有所不同。有句话曾说,你的学区房就在你的书房。或许,还可以再加一句,你的学区房就是身为父母的格局与意识。
文/熙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