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发来一段马方教授的小视频,主题是“为何海外华人难融入主流社会”,问我的评价。

首先必须要佩服马方老师身在国内,关心世界各地的华裔移民的生存状态的心系天下的情怀。更佩服马老师的勇气——“海外华人融入主流”是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而断言“难融入”更容易遭到批评。因为华人社区中对于什么是主流观点、谁是主流、是否融入一直是百家争鸣。

比如,加拿大华社中最常见的一种与马老师议题相反的观点是:加拿大社会非常祥和美好,民众和谐友爱,人人皆为主流,你认为你没有融入主流是你不自信,你认为你遭到歧视是你玻璃心。

此观点不仅在英文好的移民中大有市场,而且还颇受一些不懂英文、只会用中文交流的移民的赞同!

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加拿大的祥和美好——不使用官方语言还能在加拿大感到如鱼得水,从未感受过歧视,多么人间天堂啊!

但是,加拿大社会是否存在主流观点、主流社会,华人社区的融入度如何,并非靠自嗨就能闭着眼睛逃避。

最简单的一个证明是在加拿大移民局官网上,有一段表彰印度裔移民的评论,大意是印度裔移民从1960年代大量进入加拿大后,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融入了主流社会。无独有偶,美国移民局官网上对印度裔移民也有类似评价。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与印裔加拿大人席地而坐。(图自 Diplomacy & Beyond)

参看印度裔社区积极参与各种加拿大社会事务、敢于发声、热情投票、勇于参选等表现,很容易看出华社的进步空间。那么,回到关于马方教授的分享讨论,“为何海外华人难融入主流社会”?

马老师认为,从华人开始移民,无论下南洋还是闯北美,都是为了生存,不像“五月花”号到美国是英国的清教徒为了追求信仰自由。一路沿袭,海外华人的关注重点在于物质生活,而非精神、思想、信仰、政治等社会层面,因此融入度差。

窃以为,马老师的话对了一半。“五月花”那一船人之外,早期去美国的拓荒者大部分是由于欧洲饥荒、经济不景气而去求发展的。需要反思的是,都是苦孩子,为啥出去后发展之路差别大、关注点大相径庭?

袁丽萍持有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股份价值47亿加元,跻身世界500富豪行列。 照片由 GETTY IMAGES/ISTOCKPHOTO 拍摄

另外,早期华人移民确实是为了谋生远渡重洋,而新时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的移民,移来的理由多种多样,可没见过几个人办移民出来是为了“谋生”。存款没有好几位数的,还真没有多少敢出来。那么,我们要自省,不差钱了,“融入”依然是一个大议题,为何?

对此,华社中有另一个常见的观点,即把一切华社的不足归于文化基因差、历史传统不好。前几天还看到有群友说,华人移民后不懂得关心社会问题是由于自古老百姓就被统治阶级训练得不敢关心政治。

持此观点的人忽略了一个客观事实——几千年来,中国百姓大多数是文盲,而关心政治的是识文断字的读书人。儒家提倡的“修齐治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指定了读书人的终极目标,也给出了发展方向。

现代华人成年移民中,高中毕业以上的学历占绝大多数。读到高中毕业,应该具备了格物致知的能力,也就具备了一路走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可能性。那么,当我们不关注加拿大时政时,有什么理由指责老祖宗、而非检讨自身不努力?

举一个反例。孙中山革命初期筹集经费,从中国来北美募捐。当时的加拿大华人的主体是劳工,属于苦力阶层,维多利亚、温哥华、多伦多等唐人街是贫民窟。但是,1911年初,孙中山从加拿大华人社区募得七万多港银,占黄花岗起义经费的一半,有几个城市的洪门致公堂抵押物业捐款。上个世纪初那些目不识丁的劳工们能从牙缝中挤出起来铜板捐助孙中山革命,怎么能说老百姓从来不懂关心政治?

然而,为何如今有了钱,许多华裔家庭住豪宅、开豪车,反而不关心政治了?

两相对比,答案呼之欲出——“客居心态”。

加拿大华裔劳工。(图自 维基)

劳工们支持孙中山革命,是认为改朝换代与己息息相关。而他们不关心加拿大,是因为他们就是来“打工”的,不融入是没想融入,既无融入动力,满心想着赚钱后衣锦还乡、叶落归根;又无融入能力,劳工们目不识丁,认知能力受限,中文尚且不识,更遑论学英文。换句话说,劳工们是客居心态,他们把自己当作过客,来加拿大暂时讨生活。

新时代的新移民不再是劳工,“客居心态”却没有完全消失。

有些人看中国新闻比加拿大的多,说到中国问题“秒懂”,谈加拿大问题则表示未留意。

有些人不能或不愿意深入了解加拿大社会,只愿意关心愉快的、“正能量”的方面,认为来了就是“享受生活”的,不愿意给自己“找闹心的事情”。

有些人认为作为移民,能有个容身之地就不错了,“别挑剔”。

有人认为,加拿大好不好关我何事,这里不好了,我再换个地方住。

有些人喜欢把加拿大社会的优点与中国的弱点比较,满足现状,不思改进。

花式理由,不一而足,总体而言,皆作借居者,从未把自己当作主人,没有意识到作为移民,有义务关注时政,更有能力参与到加拿大主流社会中。

心态决定行动。只有华裔移民调整心态,安心落地生根,才有动力为自己、为后代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华裔社区心态调整后,相信华人社区会像印度裔社区一样,成为其他社区眼中的“别人家的社区”。

反种族歧视项目议会秘书艾美宝 (Mable Elmore),(图自 The Tyee)

“今天,我诚邀卑诗省民去反思及参与对抗种族主义和歧视。透过承认我们的过去,我们就能建设一个反种族主义的未来,并使所有卑诗省民都能茁壮成长。 ”——反种族歧视项目议会秘书艾美宝 (Mable Elmore)

许多原住民和少数族裔皆表示遭遇过种族主义或仇恨犯罪事件。这些种族化社区也在获得服务、房屋、就业及公义上,继续面对着系统性障碍。

政府解决系统性种族主义的一种方法就是透过立法。2022年BC省推出的《反种族主义数据法》(Anti-Racism Data Act) 促进收集基于种族的数据,以助识别获得政府计划和服务时所遇到的遗漏和障碍。

建基于这项历史性法案之上,下一步是要在2024年引入更广泛的反种族主义立法,省政府亦因此需要解决其政策、计划及服务当中的系统化种族主义,并为受到负面影响的人提供支援。

BC省政府诚邀所有卑诗省民参与开放至2023年9 月30 日的网上问卷调查,以助为新立法提供指引。

延伸链接:


人口调查问卷二维码

Image

《反种族主义数据法》二维码问卷调查:

Image
Image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