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高度传媒Lee Wu 报道】2025年4月25日(周五)上午10:30,在列治文景泰会所,未来生物文化沙龙高燕子女士主持举办了这场国学讲座。

她说:由未来生物文化沙龙举办的“探索《道德经》智慧”系列讲座13章中,我们一起领略了道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与对我们的现实启发,大家受益匪浅。在今天的文化沙龙中,我们邀请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杨金宝老师与大家分享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对优秀中华人文精神的影响。希望大家能用从中学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审视自己的人生,达到内在的安宁与觉醒。

杨老师一开头就讲,我们每位华人,无论你来自何方,你的举止言谈都带有无法抹去的中华传统文化烙印。可,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它到底对中华人文精神有何影响,就是今天讲的要点。
中华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核心,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社会、自然的深刻理解,形成了世界独特的价值体系与精神品格。
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根基
1. 哲学思想
以儒、道、释三家为主干:
- 儒家:以“仁”为核心(《论语·颜渊》:“仁者爱人”),强调伦理秩序与社会责任,构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路径。
-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道德经》),追求天人合一,倡导无为而治的生命智慧。
- 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提出“明心见性”,融入儒家入世精神,形成“人间佛教”的实践路径。
2. 文学艺术
- 诗词歌赋(如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家国情怀)、书法绘画(以“气韵生动”为最高境界)、戏曲建筑(如故宫“中轴对称”体现礼制秩序),均以“文以载道”为内核。
3. 礼仪制度
- 从《周礼》到宗族制度,通过“礼”规范人际关系,形成“敬天法祖”的集体意识,如祭祀、冠礼、乡约等仪式强化社会凝聚力。

二、人文精神的核心特质
1. 以人为本的思想
- 区别于西方“神本”传统,中国强调“天地之间人为贵”(《孝经》),儒家“民为邦本”思想(孟子“民贵君轻”)贯穿历史,道家亦言“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2. 道德自觉的修养
- 以“内圣外王”为理想人格,通过“克己复礼”“慎独”等修养功夫实现道德超越。王阳明“致良知”将伦理标准内化为心性追求。
3. 和谐共生的胸怀
- “和而不同”(《论语》)的社会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生态观(《中庸》),体现多元包容与可持续发展智慧。
4. 家和国一体的观念
- 从“孝悌”家庭伦理扩展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顾炎武),形成“家国同构”的文化认同。
三、传统与现代的对接
1. 挑战与转化
- 现代性冲击下,需重构传统价值观:如“义利之辨”可转化为商业伦理,“忠恕之道”可助力人际关系建设。
2. 全球价值贡献
-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天下大同”思想一脉相承;中医“整体观”为现代医学提供启示;书法、茶道等成为跨文化交流载体。
-新儒家学者探索“心性民主”理论,展现传统的现代生命力。
四、结语:永远学习精神的中华传统文化- 活水源头”
中国传统文化并非静态遗产,而是不断再生的精神资源。其人文精神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持续回应着现代社会的个体焦虑、生态危机与文明冲突问题。在技术理性主导的时代,重审“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厚德载物”的处世哲学,或能为人类文明提供新的精神坐标。

杨老师讲,《道德经》智慧与佛教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与中国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儒释道的哲学思想交融
1. 补充儒家伦理
儒家关注现世伦理,佛教则提供了对生死、轮回、因果的思考,二者互补。宋明理学(如朱熹、王阳明)吸收佛教的“心性论”“本体论”,形成“理一分殊”“明心见性”等理论,推动儒学哲学化。
2. 与道家思想的互动
佛教的“空”与道家的“无”相互诠释,禅宗尤其受道家自然观影响,提出“平常心是道”“顿悟成佛”等思想,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哲学体系。
3. 民间信仰的整合
佛教的菩萨信仰(如观音、地藏)与本土神祇(如关公、妈祖)融合,形成“有求必应”的多元信仰体系。
二、生活习俗的变化
-《盂兰盆节》(中元节):佛教“救度亡灵”与儒家孝道结合,形成祭祖习俗。《腊八节》:源自佛成道日,民间喝腊八粥祈福。《放生、吃素》:佛教戒杀生观念影响民间生活方式。

三、社会伦理与价值观的提升
佛教的“业报轮回”说强化了民间的道德自律,如“善有善报”成为普遍伦理准则。寺院通过施粥、义诊、修桥铺路推动公益,奠定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基础。 佛教的轮回观缓解了儒家“未知生,焉知死”的现世焦虑,为民众提供生死观的转变。
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玄奘、义净等僧人西行取经,带回印度、中亚的医学、天文、逻辑学知识,佛经翻译促进汉语语言学发展。
中国化佛教(如禅宗、天台宗)传入日本、朝鲜半岛,成为东亚共同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五、文学艺术的渗透与艺术形式革新性的影响
结语
佛教并未取代中国本土文化,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既填补了儒家、道家在终极关怀上的空白,又以艺术、语言、习俗等形式渗透日常生活,塑造了中国人“入世与出世平衡”“多元包容”的文化性格。直至今日,佛教思想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审美趣味。

中国北大哲学系老教授楼宇烈国学大师,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典范,他的几个语录值得我们深思:
天人合一的核心是顺自然、顺万物的自然之性;
现在很多人都是逞人类之强,认为人类可以掌握自然、控制自然,能够随意地摆布自然。结果呢?人不断地受到自然的报复。
我们必须把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样才能够祈求上天来永远保护我们国运长久。
皇天这个天,是不分亲疏的,只会“惟德是辅”,就要看你有没有德,有德我就保佑你,没有德我就不保佑你,不管你是不是我的子孙。
天道是什么?是赏善罚恶。天命并不是永远的,就看你有没有德行。你有德就可以保持你国运的长久,没有德,那么你的国家就会灭亡。
王者以民为天!

(完)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