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列治文某甜品店内,一位白人顾客辱骂华裔服务员的新闻上了热搜。这位肇事者非初犯,网上可见其之前数次对亚裔人士的语言攻击,包括曾对我们的“反对仇恨亚裔犯罪关注组”出言不逊。
2021年5月,关注组在列治文天车站外就所关注的“列治文泼咖啡事件”召开新闻发布会。活动刚结束,场地还没有收拾完毕,这位肇事者便出现了。他说不喜欢反歧视活动,建议华裔移民应该go back to祖籍国,因为回去可以更方便地使用中文、吃中餐等等。
在反对仇恨亚裔犯罪关注组成员面前表达不满,继续无理取闹。
一对白人夫妇因泼咖啡事件被判处12个月“守行为”。(CBC News)
无论关注组成员如何解释,他就是不停地重复那些语言,还试图追打拍摄视频的志愿者。最后,一位年轻的白人走过来对其怒怼,他才离开。
事后,关注组报案。在相关新闻播出后,读者认出他几个月前曾做过类似的错事,并登报道歉。警察根据这一线索找到该人士,责令其进行情绪控制治疗。然而,类似行为在他身上仍数次发生。
今年甜品店事件后,关注组于3月27日向省公共安全部长和律政厅长发布了公开信,敦促严厉执法、必要时采用罚款等辅助手段对肇事者进行教育。
在列治文市(Richmond)一家甜品店,一名男子对员工发表种族主义言论,警方参与调查。(@patpatchoichoi/TikTok)
被白人辱骂、卷入此案的甜品店。(Daryn Wright/Daily Hive)
两周后,关注组的热线举报电话(1-8779123123)收到了这位肇事者的留言。留言中,他大致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并留下电话号码。
关注组的联合发起人白巍给他打回电话,本想约个时间见面聊,但是对方拿起电话便滔滔不绝。一个多小时的通话,大致总结为:
该人士称自己是一代移民,法语为母语,并不是白人至上者,也非种族主义者。他之所以屡次语言攻击华裔,是因为他认为,华裔移民不说英语、坚持吃中餐、招牌等等公共服务文字不用英文,特别是在列治文市。他曾经专门找到招牌上全是中文、没有一句英文的商家,责问原因,商家的解释是不需要英文市场。这些现象对他造成很大的压力,令他筋疲力尽。
他之前与UBC研究人员合作拍摄过相关纪录片,揭示这一现象。对比他曾在魁省接触过的华人移民,他认为魁省的华人移民既懂英语法语、又会广东话普通话,融入度很高,而本地华裔很难融入加拿大本地生活,所以应该回到中国去生活。
美国彭博社利用犯罪数据,将加拿大温哥华评为“北美反亚裔仇恨犯罪之都”。(Source: Wachiwit / Getty Images)
不能否认,他说的现象确实存在,但是不能以偏概全地由此得出“华裔难融入”的结论,更不能因此便多次语言攻击华裔。
“华裔难融入”就是当年排华、斥责华裔移民为“黄祸”的“论据”,毫无证据。正如白巍对他的反问,“你认识多少华裔移民?实际接触过多少?”凭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么多华裔在英文环境中工作学习,怎么就难融入了?
加拿大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法律允许各族裔人士使用自己的语言。那么,如同其他族裔之间喜欢使用自己的熟悉的语言,华裔之间交流用中文,有何不对?
列治文市皇家骑警表示,2021年67%的仇恨犯罪和事件出于种族动机。(Richmond RCMP)
2021年夏天,素里公园里几位印度裔老奶奶使用旁遮普语聊天被种族歧视者辱骂、警察处置不当,结果呢?新闻爆出后,两位印度裔国会议员先后发推特支持老奶奶,时任国防部长石俊还用旁遮普语发推!素里印裔社区召开反歧视集会,三级议员到场,市长不能亲临也特派代表,警察局长致辞道歉。
看问题的角度也很重要。列治文的华夏文化特色、素里的印度裔文化特色、三联市的韩裔和伊朗裔文化特色等等,不同城市的不同风貌,也是加拿大多元文化的体现,是各个城市的特色“名片”,也是各地经济发展的源泉之一。就像西雅图的德国小镇,不就是靠着德式风情成为旅游胜地?
几番回合后,谈话告一段落。事后,双方又约定了面谈的时间。电话中,肇事者对自己的不当语言攻击表示了歉意,可是他说的一些现象也值得社区反思。
比如,那些招牌、服务说明中一句英语不放、只想服务中文客户的商家,观念非常值得商榷。无论从普通的社交层面还是社会多元化相处,有意去隔绝于英文社区,既不尊重他人,又对自己无益。每位移民都应该努力学习英语或法语,尽最大能力加强官方语言的使用。
和谐相处需要双方的努力。店铺中的服务人员需要会使用英语或法语做基本的交流,然而顾客对于店员也不要期望太高。店员就算语言不通,能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就可以了。不能认为自己能学好英语,其他人就应该也能学好英语,毕竟每个人的个体状况不同。
不过,无论该人士是否真正能明白自己的思维误区,至少是展开了对话。对话总比对抗好。希望白巍的分析及对两年前遭到他无理谩骂的回顾,能有助于他重新思考自己的言行。
4月16日,趁着周末,反对仇恨亚裔犯罪关注组的白巍、Jason Wong、杨林、Kenny Zhang 和王立等与Peter见面。两个小时的交谈,从陌生到熟悉,从对抗到对话,从隔阂到融洽,双方达成了许多共识。事后,又继续保持电邮联系。
该人士反复强调自己不是白人至上主义者,只是对一些华人不说英文(或法文)、不主动与华裔之外的族裔沟通交流感到不满。但是在沟通后,他对自己的不满也有所释怀。关注组敦促他对自己的不当行为反思并道歉。
(Monte Wolverton / Cagle Cartoons)
5月10日,白巍收到该人士的信息说,他在四月下旬带了枫糖浆和道歉卡去了许留山甜品店,与店员和解。
此番对话,再次说明发声、特别是用英文发声的重要性!
该人士在看到公开信后能主动打电话留言,说明公开信发生了作用。这也说明,发声有效!
不管他对公开信的内容作何感发,他至少读到了华裔社区对他的不当言行的评价。如果我们不发声,不用英文写公开信,对于社区中受到攻击后的愤怒之情,他可能无缘得知,而长此以往,社会对华裔在某些方面的误解和认识也难以涣然冰释。
关注租的积极回应及沟通也证明了反歧视除了勇敢站出来发声外,反思我们自己的问题,主动建立沟通的桥梁,对一些对华裔社区有误解的人做出交流,努力消解歧视也非常重要。
Randall Enos, Easton, CT
对华裔的歧视,来自于他们对华裔的刻板印象。在西方国家,对华人的刻板印象包括,华人都很有钱,他们开好车,住大房子,不用上班赚钱。他们不讲英文。而一些更负面的印象,包括“华人什么都吃”还深植在很多西方人的脑海里。我们某省的前省长不还发表过“就是华人吃蝙蝠所以才带来新冠”的荒唐言论吗?
加拿大社会对华人的刻板印象还有很多,这些负面的印象是歧视的土壤。我们作为移民的一代,积极参与建设加拿大这个国家,积极为这个国家做出贡献,同时我们也要积极改变整体社会对华裔不好的刻板印象,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更平等的社会环境。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很多的人觉醒过来,一起努力。在《排华法案》百年纪念之年,与所有有志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