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常言道:补漏趁天晴,练功趁年轻。说白了就是求学也好,出国也罢,干什么都需要趁着年轻。可我倒好,快天命之年了,才心血来潮,准备出国。

一般人,二十至三十岁创业,三十至四十岁立业,四十至五十岁就已经事业有成,有稳定的工作了,可我没有什么专长,又吃不了苦,还竟想着美事儿。

当时,外人不理解,家人也不同意,可我拿定主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我是经历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见证了北京最辉煌的时期,才动身前往加拿大的。

那么出国,总得有个理由吧!说“海外发展”吧!那是抬举自己,说陪读吧!又委屈自己;只能说是承前启后,抓住出国的尾巴,洗心革面,换一种活法儿,过另一种生活。

图片

出国就要有股子冲劲儿,就是趁着年轻的原因,可我到了这个年纪,说冲劲儿吧,也有,可和年轻人相比,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的确,不是猛龙不过江。可我的属性和气质与龙没什么关系,充其量也只是池塘里的一条自由惯了的小鱼。可我家有小龙男,虽然没出过北京四九城,可在我之前,我让他只身漂洋过海,他居然二话没说。

人家前辈出国的时候,中国的物质生活还不是那么丰富,人往高处走,还情有可原。等我辞了外企这个美差,“八千里云和月”到了温哥华;西方不亮东方亮,中国经济开始高速腾飞;相比之下,北美经济却持续低迷。唉!计划赶不上变化。没办法,既来之,则安之,别给国人丢脸,别辜负二十多年从事技术行业这个美名。

以前,在小说里读过,有人兜里揣着100美元,就义无反顾地登上飞往北美的飞机。那是因为年轻气盛,有膀子力气,能学苦干。可我这个年龄就尴尬了,体力不如人,学什么也慢;况且,学也学不过年轻人。无奈,锐气已过,好汉不提当年勇,自知没有和年轻人竞争的实力。

图片

(图自 Reader's Diegest Canada)

过去,在电视中看过,在北京火车站也亲眼见过,拖着大包小包行李,在寒风中行走的“北漂”。知道他们出门在外,来到一个陌生而又充满希望的城市不容易,但不知道他们具体有多么艰难。可如今自己离开皇城根,落户温哥华,成了“洋漂”,便深有感触。虽然情况有所不同,但背井离乡的心情是一样的,都面对茫然的社会,未知的生活,都在繁忙的十字路口驻足,都在灯光闪亮的大厦前心理经历没有归属感的瞬间。

记得当时美国有一部大片,名叫《迷失》。我没有看过,但一看名字,就能猜出八九不离十。可到了温哥华以后,我也迷失了,迷茫了。人家出国时,都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赶上我出来了,家乡月最明,中国的经济一枝独秀。虽然,我感到有些失落,有些落空,但有一点,心里还是蛮自豪的,那就是洋人开始刮目相看中国人了。

出国,也分时候。我那时出国和十几年前也今昔非比。过去出国就奔着脱贫,奔着汽车洋房致富去了。可现在中国整体实力不断增长,不比外国差了。结果,我一到温哥华,周边几位老华侨就把积攒的疑问拽给我。一个香港人说:这里工作机会少,还是打道回府,趁早“回流”吧!

另一个马来西亚华人问:你们中国人哪来那么多钱?那边有一个孩子在这儿上学,家长还给她买了房。我回去一想也是,中国在世界影响越来越大,在国外买什么东西,都要首先看一看是不是Made in China,就连一本正经、神圣不可冒犯的海关公务员敲打着的笔记本电脑都更新换代变成Lenovo的了,洋人似乎只剩下那点与生俱来的语言优势了。

图片

(图自 bharatagritech)

怎么办?刚刚租住下来,也不能知难而退,原路返回吧!毕竟,国内的工作已经辞了,汽车也卖了,只能凭着刚来时那股新鲜的冲劲儿,背水一战,死磕工作了。

老实说,像我这般年纪,也不是非得急着出去找工作不可,只是想一鼓作气,证明自己的能力。何况,温哥华是一个好山好水好空气、颐养天年的地方。干嘛不像正常人一样,该工作就工作,该享受就享受,劳逸结合,节奏分明地生活呢?

再说,人无压力轻飘飘,不趁热打铁,努力一把,以后就更难了。

其实,在找工作的问题上,我和其他移民的初衷是一样的,都想干回老本行,做电信工作,可自己的能力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谈何容易。

的确,那时我想,在国外重新开始,重在体验,体验重新开始的过程。否则不受点“洋罪”,也开不了“洋荤”,不喝点苦咖啡,也不知枫浆甜,不经风雨,也见不到彩虹呀!

图片

(图自 GARIGFA)

于是,我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又傻乎乎,不知哪里有招聘信息,也不知道准备什么。从来也没写过正经简历、面试技巧也一无所知,就够让我心里没底的了,更让我伤自尊的是,出门“小试牛刀”,和街上洋人“过招”对话,不料,国内知道的那点英语在这儿根本对不上号。

尽管如此,我心里不服,也不甘坐以待毙。那时,我对温哥华的地理不熟,还没有汽车,只能急中生智,因陋就简,以我租住的房子为中心,两公里为半径,骑着我从国内带来的“运动美”牌自行车,地毯式地去找工作。

我环顾大街,发现我住的地区原来是个居民区,附近的街上,除了饭馆,就是超市,公司很少。怎么办呢?难道真要像《北京人在纽约》那个年代,饥不择食地钻进一家饭馆,黑不黑、白不白地洗那些在家都不曾洗过的盘子?当时我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自己给自己打“强心针”,模拟困兽犹斗的窘境,一天一天的找,挨门挨户地问。

图片

(图自 CTV News)

其实,在加拿大,从国内来的白领干蓝领的活儿,做体力工作的事并不新鲜。“龙陷浅滩,虎落平阳”,在国外也司空见惯。我见过印度的哲学博士开出租车,东欧的音乐家干装修,清华毕业的计算机工程师在肉联厂杀猪。人为了生存,要能屈能伸,毕竟学问不总是能当饭吃。

在北京,清洁工,环卫工大部分来自郊区,本地人不爱干,跌不起那个面儿。可在温哥华,在公共设施里做事的清洁工,草坪清理工,全是金发碧眼的本地洋人,大陆来的削尖了脑袋也进不去。

在北京,清洁工的工作相对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所以工资也不高。然而,在温哥华,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公职清洁工,比当地的技术员,比国内的高级工程师收入都高。

过去有一种说法,叫“脑体倒挂”,现在又锦上添花,内外有别了,不知这是地方保护主义,还是西人优先原则,反正让人觉得不公平。

怨天忧人无济于事,继续行动才是硬道理。结果前两天,我去的商家,有的直接说不用人,有的委婉地留下简历,就再也没有音讯了。当我骑车转到第五天下午的时候,来到一个招牌巨大,叫做Canadian Tire的连锁商场门前。

图片

(图自 CTV News)

我鼓足勇气,进去一问,接待我的主管是一位非常Handsome的年轻人,我见到这么帅的洋人,还真有点相形见绌,以至于和他说话,话都打颤。可他让我等一等,说:经理还没有下班呢!我不抱任何幻想地站着,准备得到答复之后,转身就走。但好奇心,又让我停留,看看周围货架上码放整齐的汽车配件,以及电器工具和诸多户外用品。没过5分钟,经理从楼上下来了,还是一位金发碧眼、风韵犹存的女士。她扫了一下我不太正规的简历,哼了一声;然后上下打量了我一下说:你能做什么?我指了一下柜台上屏幕里满是Inventory的计算机。她明白了我的意思,说:这里有人了。我又指了一下柜台说:先在这里也行。她稍稍停顿了一下,又重新抬起头,打量了我一下说:后天早上来这里上班吧!

就这样,在我正式踏上加拿大这块陌生的土地一个月之后,在感恩节期间,误打误撞,找到我在加拿大的第一份适应性工作。

在我返回住所的路上,我一个月以来第一次轻松地散步。此时,正赶上天上像锅盖一样的巨大云层整体随风移动。刹那间,天地错位,海阔天空。我忽然感觉,天比登陆时更蓝了,枫叶比照片上更艳了,一想到可以开始在这块新鲜的土地上从容地生活,我的心就像天上的云彩一样,开始飞扬。

转眼现在,我回想当初,也无对错之分,而且时间越久,就越无所谓了。因为走出来了,不管怎样,就是对的,何况现在生活的还不错。

文中图片均为说明性配图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