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引发全民大讨论的现象级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二季又声势浩大的回来了。大概是有鉴于前一期的爆红效应,这一期节目组继续沿袭前朝规范,选人方面明显对标上一期的话题度和人设。

老牌“大姐大”那英、杨钰莹,回忆杀张柏芝、董洁,富太太金巧巧、胡静,绯闻度李菲儿、张馨予,中性风周笔畅,欧美风吉克隽逸,港台风容祖儿等等等等……

明显是看到30+女艺人回炉选秀这个娱乐风口红利正盛,然后野心扩大想把从60后到00后的观众注意力全部网罗囊中。

看着满屏超级华丽的舞美、灯光、炫彩,配上姐姐们悉心养护,精致到失真的“神颜”,和各显神通的尽力表演,觉得实在是有种说不出来的怪怪的。

据节目宣发口径,说这是一档让人看到“三十加”女性的更多可能性的“励志节目”,然而,从目前两季“三十而骊”,“三十而奕”中,笔者看到的却依然是对所谓女性成功要素“年轻、好看、会做人”的巅峰挑战。

随着生活质量提升,美容保养技术的突破,成为或者维持“外在美人”的门槛和成本越来越低,“这个领域的竞争者也越来越多,赛制也是越来越残酷。

举重比赛为了公平起见还会有运动员自身重量级的区分,而女性美貌与魅力值的比拼直接进化到了不分年龄、特长、经历的“无规则格斗”(Ultimate Fight)的残酷程度。

随着去年夏天节目的成功引爆热搜话题,赛制也变得更加残酷严苛。在第一季中姐姐们尚可自由发挥完成自己最擅长的一项才艺,也成就了《兰花草》、《大碗宽面》这样的热门作品。

第二季节目编排初舞台部分更加直接:每个人1分钟唱歌,1分钟跳舞。这样的设定很难完整的诠释一个作品,表演被割裂的七七八八,擅长的项目没空间展示,不擅长地方的硬凹人设。就好像是HR群面一样,就一个目的:挑人。

据说节目组想表达的一个意思是 美 突破年龄界限。但笔者在这里看到的却是满满的年龄偏见。

当在科技和财富的加持之下,10岁到80岁的人们都各凭本事往18到25岁的状态档次里面“军备竞赛”之时,我觉得是整个社会的错位和悲哀。几个主打“回忆杀”的姐姐的热评显示,观众并不很为这份刻意而为的年轻买账:

(某知名博主评价:“她颤巍巍地唱着很旧的歌,又颤巍巍地做芭蕾舞动作,感觉是微信头像用荷花的阿姨在参加富太太的同学会,期间发二十条朋友圈。”)

对于这样的评论,我一边认同一边自责。说的很形象,但又觉得怎能这样苛责一位略微年长的优秀前辈。(别杠,换我我确实差远了)但问题是,我们人生的宽度和广度,只剩下“青春万岁”,和“万万岁怀念青春”了吗?

每个参赛者宣传照上刻意而醒目的打上年龄,似乎就是在不停的彰显“我30岁也还青春正盛”,要不就是“我4、50岁了,但你看你看我还是少女一枚”(一边勉强自信青春无敌,一边暗示已经上了年纪这个状态已经很不容易了请嘴下留情)。与年龄的角力,就像是彼此都绞上了脖子,谁也饶不了谁。

生老病死,韶华易逝,本来就是大自然运行的基础规律。当人们对于天生的外貌,和流逝的时间无可奈何的时候,只能在接受“老天发牌”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每个人、每个人生阶段,独特的差异之美。

黛玉的怀愁带病可以是娇花照水,脉脉含情;宝钗的圆润丰满也可以是丰腴舒展,和蔼可亲。还有妙玉的清淡飘逸,和史湘云的欢闹不羁,都让人映像深刻,由衷感怀。我相信即使是大观园里的“金陵十二钗”也并非“360度无死角”,而是作者从这些女孩儿身上观察和体验到的,是一种更深入人性的,满怀悲悯的命运关照。

但讲究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社会显然并没有这个耐心也不必这么费劲,因为在强大科技手段和雄厚资本的加持之下,要美美的脸?好,一排一排的整。要高大上的人设?行,一波一波的造。于是就连 审美 这件高度意象化、个人化的事情,也变得精准到游标卡尺,工业化到规模效应。

大家也懒得再动动脑筋去感受和体会美之神韵,只懂得皮肤够不够白,眼睛够不够大,身材是不是苗条的同时还要丰满,以及blablabla诸多笔者也叫不上名字的“标准指数”。想必要是真的黛玉重生,报名参团,估计会被高人指点:“先去开个眼角”;宝钗在世,也会被勒令“减个肥再来”。

“美的通货膨胀”出现在电视节目里,同样也会散播和蔓延到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全员“乘风破浪”,够不够“美”,够不够“飒”,成了无限趋近,但永无止境的眼前一把草。

但人生短短不过百年,你确定把这些时间和精力全都花在维持一副注定朽坏的肉体上,并不间断通过自己、他人、社会的镜头审视、审视再审视,真的值得吗?

文/乐清欢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