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即将临近,王石先生在温哥华与朋友合影的照片在朋友圈中频频刷屏。

我没有见过王石本人。从朋友圈的照片上看,他精瘦的中等身材,穿着一款北欧某户外运动品牌的鲜红色套头衫,双手插在米色休闲裤的裤兜里,微笑着站在比人还高的绿色圣诞树前,这与西人圣诞节的气氛倒也是十分应景。

我家的人造圣诞树已经在书房的壁橱里藏了好几年没用了。自从孩子长大搬出去住以后,圣诞树也就被冷落了,但书房依然是我每天看书写字的地方。年中被阳时,书房也成为家里临时的隔离病房。

书房的书架上正好有一本王石先生写的《我的改变——个人的现代化40年》。书是疫情期间国内的朋友特意寄给我的。俗话说,秀才礼轻纸半张。我与好友之间常常以书作为礼品相赠,尽管国际邮费比书费还贵。

因为是疫情期间,书收到以后,先把它放在书架上“隔离”,就一直还没有读过。直到近日看到朋友圈的刷屏,不禁把王石的那本书从书架上拿下来打开。

开卷第一句话就吸引了我,是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写的序言:“研究当代中国企业家,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王石都是一个绝佳的活标本。”看到朋友圈里的照片,仿佛这个活标本就在身边,好奇心驱使我继续读了下去。

“唯有变化才是永恒”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曾说过:“唯有变化才是永恒(Change is the only constant in life)。”

但是,王石的《我的改变》开篇第一页赫然印着一句话,全页只有这一句:“我的很多人生转变,都是57岁之后发生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书中的描述,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答案。王石1951年1月出生在广西柳州,应该是属虎的,今年正好又是他的本命年,所以朋友圈照片中穿鲜红色套头衫,符合东方人的传统习俗。

属虎的生肖特点,再加上母亲是东北锡伯族后裔,王石有一半游牧民族的血统,天生好动,爱自由,不愿被束缚。

他的童年是随着父母的工作变动而天南地北。一岁搬到广州,两岁搬到湖南衡阳,随后一个人跟着姥姥回到老家辽宁义县,五岁全家搬到北京,八岁又搬到郑州。

成年之后,基因和天性使然而走南闯北。17岁到22岁当兵在新疆戈壁滩开重型卡车,22岁到23岁在一个锅炉大修车间当工人,后被作为工农兵学员推荐上大学。26岁从兰州铁道学院毕业分配到广州铁路局当技术员,29岁通过招聘进入广东省外经贸当公务员。32岁辞职离开了广州,去深圳创业。

1984年1月,邓小平首次视察深圳,肯定了“深圳速度”、“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以及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当年,王石在深圳创立万科公司,那年他正好33岁,民间说法是个要发财的年龄。

38岁那年,他带领的万科成为中国最早的上市公司,47岁时,万科成为中国最大的上市房地产公司,2016年成为《财富》世界500强企业。

从50岁开始,王石逐渐把精力转移到公益和社会组织以及环保领域。

在52岁和59岁时,他两次登上世界屋脊珠峰。54岁时,已经顺利完成了登顶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到达南、北极点。

但在2008年,57岁的王石本该功成名就,却连续遭遇了两场大风大浪。那一年,房地产走势“拐点论”让万科的经营业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汶川大地震后的“捐款门”事件更让王石的个人声誉跌到了谷底。

王石在书中这样写道:“这两场风波对我的思想观念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是我人生的至暗时刻,也是刻骨铭心的反思的开始。”

从不言放弃的王石重新开始充电。60岁开始学英语,先后赴哈佛、剑桥、希伯来等世界名校访学,又一次寻求自我更新。

由此看来,王石把57岁时人生的低谷看作为人生重要转变的开始。而事实上,从童年到中年,再到退休,他无时无刻不是在一次次的改变和转身中,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人生的高峰。

这一路走来,年龄仿佛只是一个时间的符号,他显然给时间赋予了生命,而不是给生命赋予时间。

“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


作家杨绛先生有句名言:“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纵观王石先生个人现代化的40年,不乏就是在选择中改变,在改变中实现自我,而且有些选择,是离“死亡”很近很近。

在《我的改变》一书中,王石重点强调了选择和改变中的五大要素:肉身,也就是自我;空间;学习;角色;和生死观。这五个要素也就构成了全书的五个章节。

第一章以“身体”为题,从吃饭、睡觉、性、运动等生活小事,谈“人与自我”,超越自我的惊人故事。我的理解就是为选择和改变准备好自身物理条件。

第二章记叙如何为自己的个性争取足够的空间,如何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性与共性关系的艰难过程,我想,这里突出的是符合自己的可能选择和改变的范围。

第三章透露出作者强烈的知识缺少感和永不停止学习、寻求自我更新的如饥似渴。显然,学习和知识积累是每个人自身的软性条件,也是选择和改变的催化剂,这是大家的共识。

王石对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书中表述无遗:“在中国的传统世界,变化是缓慢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社会,人往往倾向于一种稳定、自足的生活。但现代世界是瞬息万变的,人如果不能保持一种自我更新的勇气和能力,就会迅速被时代淘汰。”
第四章,王石对自我角色的定位讨论是很有特性的,一方面,他经历了对商人身份的认识过程;另一方面,又经历了作为公众人物的反思过程。从中反映出商人身份在中国社会从古到今的尴尬和挣扎,以及作者对“商人精神”长期的甚至是不无痛苦的思考。角色的转身和定位,不就是选择和改变的目标吗?不管是终极目标和是中期目标。

最后一章,王石把读者对选择和改变的讨论更进一步带到了人生哲学的层面,试图用他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故事对生从何来,死去何处,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义,人如何超越死亡等来讨论和看待生活和人生。正是作为成功企业家、登山家、帆船选手和社会公益活动家等多重角色的独特经历,特别是好几次与死神擦身而过,使他对人生有了常人无法想象的感受。

书中描写的许多故事和事件,让读者看到作者是如何把知识变成了经历,把文字变成了体验,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差一点就一口气读完的书


《我的改变》由三联书店于2019年在北京出版,由中国经济学家张维迎和美国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加持作序,全书近20万字。

要不是为了看世界杯,真的会像张维迎在序中说的那样,一口气把它读完。

已经记不得上次一口气把书读完是什么时候了,但仍然清晰地记得当年刚刚开放时,母亲从有海外关系的小姐妹同事那里借回来金庸的竖版繁体《书剑恩仇录》,只有2天的借阅时间,所以真的是废寝忘食地一口气把全套书读完的。

上大学时,在寝室里排队轮候读各种限期归还的横版书、竖版书、印刷书、手抄书,那更是家常便饭。工作以后,图书馆几乎就成为第二个家,我至今仍然保留着已经年久发黄的当年上海图书馆读者证。

互联网时代以来,读书逐渐被上网查阅所替代。但书架上的书,还是在不断增加,仍然很值得翻读的,特别是在圣诞假期的时候。

读书让人学会改变,就像王石一样。但不知2019年以后,尤其是在三年的疫情中,他又有什么新的改变?

希望他有新作延续。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