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下旬至十二月上旬,我应邀到澳门和深圳出席第七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研讨会和第一届茶文化论坛,以及王蒙文学讲座,前后并在香港停留两周。各地朋友知道我去香港,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呼:“你去香港?!那里像战场啊!”有的更表示了善意劝告或叮嘱,要我认真评估,多加小心。

文学研讨会原定于在香港中文大学和澳门大学召开。会议开幕十一天前,我问大会秘书处,会议还能在中大开吗?是否有应变措施?得到的回复是:应该可以。但两天后收到通知:会议移师澳门大学开幕,全程在澳大举行。这时,我所订的往返香港机票、酒店均已付款,无法退回。一切只能依原计划进行,取道香港,再转赴澳门。幸而,在香港停留的两周,外间情况相对平静,没有想象中可怕。12月8日的游行,我也在外围作了观察,准备回加后向加华作协文友们作一篇香港实况简报。

不过因为区议会选举而稍为平静的香港局势,近来又有升温迹象,看来,反逃犯条例风波将会持续下去,除非有突破性改变。事件何时可平息,目前难以预测。

茶文化与出色的茶诗

“第七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是“茶文化之旅”,包括茶文化论坛和王蒙讲座系列活动,由旅游文学联会会长潘耀明任总策划与总召集人,研讨会出席的嘉宾有澳门基金会代主席钟怡、澳门大学宋永华校长、徐杰院长、朱寿桐主任和旅游文学联会永久荣誉会长贝钧奇等。参加会议及提交论文与发言的学者作家分别来自美加、港澳台、日韩、新马菲、中国大陆、法国、匈牙利、缅甸、埃及和伊朗等地,共150多人,包括王威、白舒荣、朴宰雨、吴敏、吕红、李昂、沈揆昊、周蜜蜜、周励、荒井茂夫、张双庆、绿骑士、陈浩泉、喻大翔、华纯、黄维梁、杨际岚、杨剑龙、潘正镭、潘铭基、蒋述卓、钱虹、应凤凰、戴小华、谢春彦等,还有埃及翻译家米拉·艾哈迈德(Mira Ahmed)和伊朗国家旅游局驻上海首席代表何飞(Khalifi Hossein)。

40年前的老照片,左起前排依次为陈浩泉、潘耀明;后排:东瑞、原甸、刘以鬯、王蒙、吴海、艾青、高瑛。

茶可说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海上丝路,皆与茶叶有关连。茶文化应该持续发扬光大,值得大书特书。本届研讨会的数十篇论文,涉及范围颇广,分别论及世界各地茶文化以及古今茶文学。

我的论文题目为:“茶文化与茶诗”,引言如下:茶、丝绸、瓷器,都是中国的名片。中国“茶文化”可追溯至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农时代,甚至可以说是五千年中华文化一个缩影、一面镜子,茶文化与中华文明脉络相连,不可分割。中国茶文化范围广阔,从现实生活层面来说,包含饮食习惯、医药保健、美容减肥等,从精神层面而言,则包含风俗礼仪、宗教意义、艺文成份等。从实用价值看,茶是中国社会一笔物质财富;从文化层面看,它又是一笔精神财富,有待我们细加探讨。

我还在文中综述了个人所认知的中国“茶文化”,同时与大家分享一些自己喜爱的古今出色茶诗。拙文第一部分小题是“不可一日无此君一一茶的现实意义”,先谈茶的历史、种类以至茶在中国人生活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同时指出茶叶、瓷器、丝绸这“中国三宝”在历史上的海陆丝路与茶马古道古代商贸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的小题是“茶可道,非常道一一茶文化面面观”。此部分谈论茶的典籍文献,论述各地品茗的风俗习惯,包括闽潮地区功夫茶、粤港澳地区茶楼文化以及“港式奶茶”、“丝袜奶茶”,还有英式奶茶、台湾“珍珠奶茶”和马来西亚“拉茶”;同时,亦论及泉水与茶的关系,中国茶艺、日本茶道等各地茶文化现象。从“开门七件事”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到“书房七必需”的“琴棋书画酒诗茶”,都少不了茶,可见炎黄子孙现实生活与精神领域,茶都是不可或缺的佳人良伴(苏东坡诗曰:“从来佳茗似佳人”)。

第三部分小题是“茶为诗魂一一茶诗管窥”。我与大家分享的格律茶诗有苏轼七律《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汲江煎茶》、《望江南》、《超然台作》和《试院煎茶》;陆廷灿的《武夷茶》;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黄胤然的《摊破浣溪沙》(“丽日山南古树旁”);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赵朴初的《吟茶诗》;以及元稹的图象诗《茶》。

陈浩泉摄于澳门大学旅游文学研讨会会场

新诗方面,我选取了彭邦桢的《茶经》、青洋的《茶》、张错的《茶的掌故》、也斯的《茶》和唐大江的《饮茶》。

在彭邦桢的《茶经》片断中,诗人写道:我要渴死了,这么一杯清冽的香茶,这就像从我干旱的心渴出的望乡。啊,凡是上品我都爱与他们,接吻,也都是我的一种美好的女子,自然我是应该这么风在茶中,云在茶中,并且雨在茶中的。因而我每天饮茶,恋茶,以及渴望它的血液。从西湖想到龙井,从福建想到铁观音。而茶

也就是这么一种龙涎,一尊观音。啊,因而我想登华峰,与它在千叶之上扬花。

此诗因物生情、因茶思乡的情感层层推进,逐渐深入,颇具感染力,令人共鸣。同时,它的一点古典风韵,也另有味道。我的评语是:虽涩犹甘,愁得浪漫。

以茶论道盛况空前

“茶文化之旅”的研讨会在澳门大学闭幕后,一众与会者即移师深圳集悦城创意文化园,出席“第一届茶文化论坛一一以茶论道”。“茶文化论坛”加入了一些有关的专家学者和茶商,出席者共逾170人。嘉宾有中国茶文化协会荣誉主席李蒙、前中国文化部长王蒙、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执行会长张国良、金銮集团董事长曾启繁等。还有表演嘉宾钢琴家韦奈、舞蹈家裴长青和云南普洱等地的少数民族歌舞演出者。

来自普洱、广东、福建、浙江、安徽、香港、台湾、日本、缅甸等地的专家学者以茶论道,他们先后上台演讲,表演茶艺、茶道,也有茶叶制作与宜兴紫砂茶壸的工艺示范,精采纷呈。其间,我应邀担任了一场专家学者座谈的主持。竟日的茶道论坛中,出席者品尝了各地的名茶佳品,确是茶不醉人人自醉了!

王蒙讲座听众如沐春风

翌日,在集悦城,是王蒙的专场讲座,讲题是“文学的世界”。这是“字游大讲堂”的首场活动,出席者逾千人,盛况空前。

王蒙(左)在文学讲座中,右为主持潘耀明。

王蒙于193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北。重要作品有《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这边风景》、《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坚硬的稀粥》等,亦有散文集与《红楼梦》研究著作,在小说创作中他曾作了意识流手法探索。王蒙曾获茅盾文学奖、百花文学奖、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等奖项,亦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除了作家身份,王蒙亦曾在中国多家大学担任教职。

1979年,我在香港认识王蒙,那时候,他与艾青夫妇应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途经香港时,香港作家联会接待他们,也举办了活动。现在,我的旧照片册中仍保存着一张当年老照片,照片中人包括艾青与高瑛夫妇、王蒙、刘以鬯、原甸、东瑞、潘耀明、陈浩泉。拍摄地点是耀明兄家。四十年前的老照片已褪了颜色,但当时艾青与王蒙的一段对话至今记忆犹新。

茶文化论坛中的一个座谈环节,陈浩泉(右)出任主持。

九十年代初,王蒙曾访温哥华,一众文友在红鹤酒家与他一起午膳畅聚,也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王蒙甚有语言天份,他于1963年起流放新疆十五年,精通新疆语。聂华苓回忆说,王蒙在爱荷华三个月,也学英语。回国前在国际写作计划作家报告会上,他竟能以英语发言,令众人大感意外。

部分出席研讨会的学者专家留影

王蒙今年已85岁,但看来精神不错,健康状况良好。他笑言现在记忆大不如前,因此事先写好了讲稿。他的演讲范围广阔,但皆围绕着个人文学认知与体悟,能令人共鸣,也颇具启发性。在演讲与答问中,他谈到了文学中的智商与情商,逻辑问题,计算机造句写作,以及网络文学泥沙俱下,金子与垃圾并存的现象等等,内容丰富精彩。王蒙言词生动风趣,妙语连珠,充满睿智情思,令现场听众如沐春风。当天他也应景地一谈自己对茶文化的体味,特别强调“茶禅一味”说法。他认为,以禅宗想象来描述茶,正是人们对语言不满足的一种表现,也说明了茶的描写之难。看来,诗人墨客对茶的文学书写还需多加努力,更需寻觅神思呢!

为期三周的“茶文化之旅”拉下帷幕,我此行在澳、深、港三地旅程也结束了,安然返抵温哥华,并留下难忘记忆。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