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加拿大这些年,最大的一个认知突破发生在加拿大政治和政党方面。相信很多人也有同感。

比如常有人对一些匪夷所思的政策表示不解,斥责政府“脑子进水了”才能出台这些条款;对官员们像模像样的表态觉得可笑,质疑“他们说的他们自己信吗”。而当听说这些政策是为了迎合某些群体的需求以获得选票时,更是感到不能苟同,“难道为了选票就什么都不顾了吗?”“选票就那么香吗?能让他们睁着眼睛说瞎话?能让他们拉着整个社会往火坑里跳?”

不幸的是,答案是肯定的。对于加拿大的政党来说,选票就是那么重要!原因很简单,加拿大的政党建立的初衷、存在的目的、工作的使命就是“获得选票”、“赢得选举”以上台执政!

选举对加拿大至关重要,它的意义在于“公民集体决定未来几年如何管理国家”。为了声张自己的想法,达到自己的诉求,保护自己的利益,加拿大人组建或参与这个或那个“政党”。

学界对加拿大政党的定义是:“为了影响民众和政府的政策,来提名候选人以参加选举的组织。”这个“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区别在于,涉及的内容更广泛、甄选民选官员的候选人、参加选举。连政党的基层组织EDA的名称都直抒胸臆,“Electoral District Association”(选区协会)——摆明了就是为了选举设立的。既然是为了选举设立,日常工作必然围绕选举,而不是“为人民服务”。

对加拿大政党、特别是几大主要政党来说,选举是“终身事业”。上一轮选举的结束,意味着下一轮的开始,永无终点。民调、信息发布、筹款、发现明星候选人等等,是各党工作方向。

民调是为了发现民意(选票方向),信息发布是为了让选民了解该党、吸引选票,筹款是为了让组织壮大,发现明星候选人是要补充新的血液并更容易获得更多选票。总之一句话,一切为了选票。也因此可知,让各党考虑如何“为人民服务”就仿佛在商业活动中寻求爱情一样南辕北辙。

民众对于政党的价值在于那张选票。换言之,入籍成为公民,才是政党眼中的“可选项”。这也就不奇怪为何某些政客对非公民“喷”起来火力十足,完全忽略对方的感受、权利,彻底撕下含情脉脉的面纱,让旁观者感觉双标。理由很简单,对那些说话肆无忌惮的政客来说,非公民不能投票,缺乏存在感。

即使是公民,在政党竞选的潜规则中也被分为三六九等——铁票仓、边缘人群和毫无可能。老铁不用争取,政党工作重点是赢得边缘人群的芳心,至于毫无可能的干脆弃之一边、不浪费时间。所谓“你不理政治,政治不理你”,意即那些从来不投票的选民在政客眼里也缺乏存在感。想想也可以理解,政客组局的游戏中需要你参与的时候你不参与,他们当选后为何要在意你的冷暖?

对于加拿大联邦和各省的主要政党,无论在政坛如何表演,内在的重点都是赢得选举(组建政府/赢得尽可能多的席位)。政党运营与商业类似,要向选民(客户或潜在的客户)做专业的市场推广,令其认可该党(品牌)。一般来说,尽管有价值观的偏向性,但这些大的党派都避免采取尖锐的意识形态立场,政策立场可能会随着公众舆论的变化而变化——民众发声很重要。足够的发声,可以引起政策的改变。

因此,有学者对联邦自由党和联邦保守党的评价是:两党没有本质的意识形态差别,都致力于资本主义制度,都为了获得更多选票而务实地按照民调来调整政策方向或随时纠错。

加拿大的政党命运也不是一成不变。联邦层面,最初成立的是保守党,之后几经改革,分分合合。自由党虽非最老的,但却是迄今为止联邦政府掌舵次数最多的党派。NDP从“一则寓言”中诞生,蓬勃发展至今。绿党2011年通过取得了国会席位而跃升为主要政党,魁人党安居一隅主打魁省,人民党尽管尚未获得国会席位却获得了超过绿党的选票数堪称黑马。

遇到选举,也经常有人问,“选党还是选人“。答案是因选举而异。市级选举更看重候选人,而省级和联邦层面的选举,重要的是要看党的政纲和党领。各党选举党领的方式不同,但党领在党中所起的领导作用是一致的。

为了赢得选票、争取更多席位,选举专家们可谓殚精竭虑;而经验老道的选民,在投票中也很懂策略和技巧——懂行的人能在酣战中体会到背后的意思,不懂的人只能傻傻置身局外等待被时局的车轮一次次碾压。

搞清楚这些,作为移民的你,对如何运用投票的权利来达到自己对某些政策的期望应该心里有数;作为移民的你,对入籍与否应该有了更深的理解。

如何能丝滑入局、在选举大潮中乘风破浪,需要一代移民认真思考。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